国务院的一纸《意见》,再度吹响“振兴东北”的号角。
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并特别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给予优先支持”。
国家发改委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表示,《意见》非常注重政策的近期可操作性、可实施性,政策含金量较高。多名业内专家也认为,与十余年前上一轮政策侧重“输血”不同,这一轮振兴东北战略的多重政策利好,更加强调通过内在调整实现“造血”,即通过国企改革和民企创新盘活东北经济,使东北经济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利好政策持续,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心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针对东北振兴连续推出重磅政策“组合拳”。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重点专项领域改革、完善区域体系创新等内容;8月,发改委又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
在刚刚公布的《意见》中,民营经济更是成为热门词语。《意见》强调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并特别提到要重点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投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东北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意见》提出,支持东北地区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能力,鼓励国家重点工程优先采用国产装备,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
东北经济怎么了?.
振兴东北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政府密集出台利好政策的背后,人们需要思考的是:经过上一轮振兴政策,已经进入“黄金十年”(2003年~2013年)的东北经济为何又进入产业严冬?
黑龙江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认为,东北经济的脆弱,是因为上一轮振兴实际上是靠投资拉动,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资源枯竭、结构矛盾和体制矛盾导致东北痼疾集中爆发:结构性矛盾,即长期以来的“重重轻轻”,以及忽视技术改造,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企业装备、技术、工艺水平的落后;体制矛盾,即国有比例偏高,民营经济不发达,政府继续充当市场运行的主角,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
官方数据也直观地表明了东北经济不容乐观。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东北经济增速位列中国四大经济板块末端,且增速偏低。
从企业层面来看,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哈电集团、中国一重、沈阳机床等企业,均面临业绩亏损的窘境,而这些企业的现状,只是众多东北地区陷入困境企业的冰山一角。
此外,在失业率高企、人才外流方面,问题似乎更加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下降9%,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另一组官方数据则显示,从2000年~2010年,十年间东北净流出180万人。
元大证券认为,目前我国对东北振兴战略的推进主要在于加大财政刺激与政策扶持方面。8月发改委发布1.6万亿三年东北振兴规划,有望助力解决东北地区短期阵痛;不过中长期来看,培养内生增长新动能为主要政策发力点,国家致力于加快东北重工业地区过剩产业整合计划,并且大力扶持智能制造、工业4.0等高端产业。
国企改革是关键
上述一系列问题是东北经济陷入困顿的缩影。问题背后拷问的则是,振兴东北靠什么?
近些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减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国企改革应尽快落地,加快市场经济推进进程。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是牵动影响东北转型改革的关键。”他认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偏大,国企改革与整个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尤其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占比为30.2%,而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占比均达到或超过了50%以上。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曾给出一组数字:辽宁省拥有央企及各级企业1751户,吉林省2013年央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逾90%,黑龙江省央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也在60%以上。
这些央企、国企历史悠久,职工众多。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出于保障职工福利、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组建了大量跟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机构承担社会职能。而今虽然历经改革,这些负担仍未彻底剥离,这些过去改革遗留下来的“剩余物”,正在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现实障碍。
除此之外,东北三省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国有“壳企业”,它们一无有效资产、二无生产经营活动、三无偿债能力,只留下人员和债务包袱。这些“壳企业”的职工群体如何安置?企业拖欠的巨额债务如何补偿?如何让其破产退出市场?也都是国企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意见》提出,2016年底前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推动驻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
民企创新突围是亮点
分析人士认为,国企改革是去除痼疾,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是振兴东北的生力军。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称,若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破除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谋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这支有生力量。
8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带队赴辽宁省开展专题调研,新松机器人、辽宁忠旺、辉山乳业集团、大连恒力石化公司、大连西姆等7家民营企业成为其考察、座谈对象。
其中,总部位于沈阳的新松机器人是全球机器人产业中产品线最全的厂商,在“十二五”期间,产值每年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该公司市值已达350亿元,在机器人行业仅位于ABB、FUNAC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恒力石化2010年落户大连长兴岛,经过6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PTA生产基地,并在建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这一国家重点项目,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石油炼化领域的民营企业。2016年1~3月,恒力石化销售与出口收入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3.5%与8.8%。
而地处辽阳市的全球第二大铝挤压企业辽宁忠旺集团,相继在东北的辽阳、营口、盘锦等地投资建设了多个项目,包括辽阳的深加工中心、营口高纯铝及特种铝合金项目、辽阳特种车辆项目、盘锦的工业铝挤压项目等。随着忠旺这些项目在相关区域的落地,对当地的就业和财政收入方面都形成良性循环。2013年~2015年,辽宁忠旺上缴税金总和达44.33亿元,并为地方提供了逾两万个就业岗位。
忠旺目前正在推进分拆铝挤压业务回归A股,此举也受到地方政府欢迎。辽宁省主管工业的一位政府领导分析,忠旺携其核心业务和部分潜力业务回归A股,将对东北当地的产业升级产生积极效应,包括扩大投资,带动就业,吸引人才,以及促进当地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等。
一位长期研究东北区域经济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目前东北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一批发展势头良好、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企业出现,带动就业创造财政营收,起到示范先导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有意向来此区域投资的企业提振信心。
(原标题: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造血”重过“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