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经专访经济学家吴晓求:不要把国债收益率曲线看得太重
◎每经实习记者 张寿林
随着美联储12月加息时间窗口逼近,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不断出现新的动向,包括各大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升等。近日,在“2016年凤凰财经峰会”上,《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请他就近期金融市场动向做深入分析。
近期,市场上把各大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同步陡峭化解读为货币政策将出现基调转变,吴晓求认为,国债收益率曲线,当然可以作为观察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2008年金融危机并非创新所致
NBD: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在12月加息的预期已上升到98%,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近期迅速上行,同时,德国等国的10年期收益率曲线也出现同步变动,市场多认为货币政策即将出现基调转变,正在或即将转向收紧。从中国来看,央行在年初降准一次后,至今再未启用这一工具,是否意味着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各国货币政策走向收紧?
吴晓求:就中国的货币市场来说,已经非常明确,不会采取单纯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非常清晰地表明通过供给侧改革来驱动。要让存量无效的供给慢慢退出,而不可以通过“放水”的方式让那些已经成为僵尸,或接近僵尸的企业复苏起来。所以,结构性改革是放在第一位的,不会像之前那种通过总量扩张的方式来面对。基于这种理解,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健为主。
国债收益率曲线,当然可以作为观察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但更多的是对投资市场无风险收益带来一个基准效益,所以对经济增长有一个侧面显现,但其本身只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并不一定指向货币政策的转变,所以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NBD:目前,中国也推出了信用违约互换工具(CDS),由此让人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的由来。当时有不少声音认为是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同样在去年A股大震荡后,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是资本市场推出可以做空的个股期权产品导致。对此,您如何看?
吴晓求:不能把2015年的A股震荡看作是仅仅是因为一些产品的推出而带来的,它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一定是自己有问题。这个工具本身就是发现价格的,让市场达到平衡。不能过度解读为这个工具本身带来市场一个大的波动。
金融本身就是创新,危机不是创新带来的,不是资产证券化导致,这只是一个表象。金融危机的背后,首先是透明度的问题,是市场透明度没有得到维护导致。因为资产的蔓延性太大了后,透明度的风险没有意识到。
第二是过度使用杠杆导致。一个规模较小的资本追逐一个无限大的风险,这就是人的贪婪,贪婪通过杠杆来体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如此。杠杆的背后都是贪婪,也是监管的失控。无论是2015年中国的A股震荡,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能归结为金融创新过度。否则,按照这种思路行事,会让一个国家回到封闭时代。封闭时代虽然没有金融危机,但危机会不断累积。
危机有时是件好事,它把劣质的事物通过危机的方式淘汰掉。因为一个事物达到一定程度需要淘汰,就需要通过危机的方式实现。
可以看看2000年纳斯达克市场的危机。当时,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历史新高,正是有了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危机,纳斯达克从5000多点跌倒几百点,才造就了现在很多伟大的企业。
就像一个行业,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挣钱,不是好事。部分企业破产后,留下的就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对于危机,虽然从短期,以及个人的财富损失来看,它是痛苦的,但其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很重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个人反对刚性兑付。
信披是监管最关键职责
NBD: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监管趋严,市场创新力度相对有所减弱。这是否会影响资本市场发展?
吴晓求:监管趋严,这本身没有错,主要看监管什么。监管部门最重要的是监管信息披露,保持市场有足够的透明度。这是监管者的唯一职责。
监管当然要给创新留下空间,但当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之后,短期内,对一些工具、制度等做必要的收缩也是正常的。这是过渡期的安排,因为需要观察,看这些创新是否对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金融市场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是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一定是正确的。
2015年A股大震荡给各方带来了不安,包括监管在内都需要疗伤,现在才一年时间。乐观地看,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连一点经验教训都不总结是不行的。需要观察一下,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好做。这是一个疗伤和反思的过程。
NBD:反思至今,是否可以说曾经对于发达经济体的一些创新学得过快过多呢?
吴晓求:事实上,对于国际市场上一些非常成熟的经验,我们也需要很好地研究,不能简单照搬,不能不去注重我们的内在的基础。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