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重大热点。11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份基于百万问卷调研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报告揭示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基础法律规范、行业通用标准、企业最佳实践”的治理构架。
报告显示,超七成参与调研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26%的人每天收到2条至3条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2个至3个甚至更多的骚扰电话;多达81%的参与调研者经历过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漏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租房、购房、购车等信息泄漏后被营销骚扰或诈骗高达36%等。
问卷调研显示,在日常生活中,证件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是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调研参与者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当自身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面临侵害时,相当一部分人群抱有侥幸心态,大部分人选择了较为被动的处理方式,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积极对抗行动。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业内人士认为,司法、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管,应当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存在。
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的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社会共治的模式,通过产业界的自律和他律,促进健康有序的市场规范的形成,通过包括市场手段在内的多种手段惩戒、共治违法违规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林维认为,应建构统一的立法框架、加大司法打击力度、确立顺畅维权渠道。
蚂蚁金服副总裁、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表示,作为行业的一员,芝麻信用始终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为“谁都不能碰的警戒线”,这也是芝麻信用一直坚守的底线。芝麻信用内部也有一个关于用户信息保护的阳光公约:每个人都要把保护用户信息当作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一样对待。
有业内专家认为,可根据芝麻信用等征信机构形成的实践样本,提高征信机构和数据信息行业的准入门槛,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全面落实用户授权机制、严格规范内部管控流程、完善泄露危机应急预案,让这个成为整个数据信息行业的通用标准。
芝麻信用法务总监聂正军则建议,证件复印件要注明用途、并注明他用无效;扔掉快递外包装,一定要处理掉个人信息;不使用的账户,应及时申请注销,避免信息外泄或被非法或缺的可能;考虑到木马病毒等情况,不建议在电脑等存储密码等敏感信息。
(原标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百万问卷揭示个人隐私泄漏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