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财政补贴力度加大 北京未来4年将建1000个养老驿站
张文扬
“北京托老所存在闲置情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但李红兵也表示这一闲置的状况并非像此前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2000家托老所,目前只有70家活下来。具体有多少托老所存活,目前民政局尚未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据。
托老所是北京市民政局和残联在2009年颁布的《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中所提出的养老设施,按照当时的计划,这一设施将在 3年左右时间基本覆盖至全市城乡社区(村)。
同时托老所也是未来4年中将会建设的1000个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基础。11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介绍道,截至今年10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在建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际运营79家,“十三五”期间将建成1000个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11月24日,在北京市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王宁表示,2017年,北京市将支持建设300-5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与托老所相比,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最大的不同在于后两者有更充足的财政补贴:养老驿站的房屋是免费提供的,其他的补贴视不同区、不同街道的具体情况而定,养老照料中心则拥有床位补贴和设备购置补贴等。但此前托老所仅有每月300元的床位费,而且按照此民政局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14年10月-2015年3月获得补贴的托老所仅有67家。
在李红兵看来,无论托老所或者养老驿站都是阶段性的。他认为,北京的社区养老机构运营不是那么简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缺少法人制度,提供的服务专业性也有待提高,很多事情都在探索中,设计、成本细节等都在重新调整和规范。
从托老所到养老驿站
昌平区龙禧苑二区的福寿托老所一共有13个床位,分别紧凑地放置在3个卧室中,4名护工负责老人们的饮食起居。
这家2011年开始营业的托老所,接纳的主要是失去活动能力的老人。 管理员介绍,托老所的床位很少有住满的时候,盈利也不多,“主要是房租贵”。
最终反应到价格端的成本负担也成为了阻拦在一部分老人和托老所之间的墙壁。
90岁的王芳此前曾经在托老所里呆过几天,但是后来因为一天200元的价格让她最终选择了在家里请保姆照顾。
2009年颁布的北京市民政局和残联制定了《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在其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职业康复中心等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残疾人)建立社区托老(残)所。不足部分可利用社区居民空闲房屋及家庭空间开办。”
从2010年开始,托老所迅猛发展,仅到当年4月,全市托老所的总数就已经达到了2484家。一位参与过托老所项目的相关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托老所当初提的建设目标有点急,后续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所以造成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新提出的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被民政局称为托老所2.0版,与托老所类似,三者都属于社区养老的一部分。在这其中,养老驿站规模较小,没有相应政策进行规范化的监督,而养老服务中心辐射范围更大,可能会同时对接多个驿站、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
4年建设1000个养老服务驿站
在西城区牛街西里二区的养老服务驿站的多功能活动区,老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画扇子、制作手工艺品,护理员栾怡介绍道,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吃午晚饭,一餐20元/人。还可以点餐让他们送上门。
类似于这样的养老服务驿站将会在未来4年中,在政策和财政的推动下大量的出现。按照今年8月31日,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介绍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目标时曾经提到,到2020年,北京市将在老年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个社区要设两到三个服务驿站,全市将建成1000个,2016年试点150个。
王宁副市长在“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议案办理工作的报告中指出,2016年,市财政安排支持老龄专项资金12.88亿元,较2015年增长27.3%,其中居家养老投入8.52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专门增加设立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亿元,纳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统筹管理。
政府的支持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西城区牛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养老照料中心的支持,主要是资金方面的,一家中心可以获得不超过450万元的床位补贴和设备购置补贴;对于养老驿站的支持则主要为场地方面,即政府免费提供场所,而运营资金补贴额度在30万元左右。
这些财政的支持为养老驿站运营降低了成本,让其有可能提供更多的服务类型。西城区牛街西里二区的养老服务驿站成立于今年4月份,由牛街街道委托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运营,目前有16个床位、4名护理员,此外还配套图书阅览室、康复区、休息室、助浴区等设施。
儆堂集公司综合管理部行政专员王文青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除了日间照料、喘息式服务以外,养老驿站还提供能够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比如呼叫服务、上门配餐、居家环境适老改造等。而这些服务都是此前托老所难以提供的服务内容。
养老企业进入
上海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它的含义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良初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养老服务驿站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体,如果没有社区养老作为基础,居家养老就很容易落空。社区养老服务相当于公共产品,其运营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通过PPP的形式进行公私合营,可以政府投资出租,也可以私人建设社区运营。而养老服务驿站是社区养老的主体。
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也正在进入这一领域。在2015年5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简称《条例》)中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2016年11月24日,北京市老龄委相关人士在北京市市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表示,《条例》实施以前,全市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企业172家,《条例》实施一年多以来,全市新设居家养老服务企业332家,目前已有相关服务单位约1.5万家。
王文青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区别于过去的托老所,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服务驿站是以区里招标的形式选取服务供应商,获得招标的以民营企业居多。也存在自负盈亏的承包型企业。而养老服务驿站的设置不完全是按照社区、街道的行政区划来设置,还有可能是按照老年人的分布来设置的。对于企业的盈利情况,王文青表示,养老产业的资金回收周期长,具有公益性,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政府的补贴是一个方面”。
对于目前北京市正在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补贴方面,杨良初介绍道,在政府支持层面上,社区养老接受的补贴力度比机构养老要大。主要还是补贴基础设施,比如房屋、托老所本身的建设以及设施,另外还涉及到对失能老人的补助。
全国资运营的北京首家养老驿站管理集团负责人、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帅一透露,目前公司已经运营或者正在建设的养老驿站有20余家,预计将投入2亿元左右。张帅一也承认驿站经营利润过低,连锁化经营投资高的问题确实存在,在运营初期,为老人提供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利润较低。
但同时张帅一也表示,随着公司手中驿站数量的增加,通过搭载金融、文娱产品等增值服务的所产生的利润,养老主体也有可能实现更高的收入。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