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股发行市场再度迎来一单大买卖。
中信建投证券11月28日在香港宣布招股发行11.3亿H股,每股发行价区间为6.36-7.26港元,计划最多筹资82亿港元。每手500股,入场费最低为3180港元,预计12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
公司管理层在当日的记者会上透露,此次所募集的资金中,约35%将用于财富管理业务,扩大营业网点及完善互联网业务平台;20%用于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增强投资及做市能力;其余20%、15%、10%则分别用于投资管理业务、海外业务及营运资金。
德勤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场上,内地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融资规模而计,前5大IPO融资金额达到1007亿港元,全部为内地金融服务机构。其中,邮储银行以597亿港元位居榜首,创下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的最大新股发行纪录。
中信建投证券2005年成立于北京,注册资本达61亿元,公司主要股东包括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
救市资金亏约3亿元
作为中国内地前20家证券公司之一,中信建投证券参与了去年年中股灾之后的救市行动,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救市资金动向十分关注。
公司财务负责人彭恒透露:“我们于去年7月及9月分别出资,按照去年7月底净资产的20%,我们投入的救市资金约为42亿元。”
他续称,根据证金公司的估值报告显示,这部分资金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亏损5亿元,而在今年第三季度末亏损已有所缩减,市值达到39亿元。
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6月底,这部分救市资金占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约14.2%,并指出目前尚不清楚何时可以收回该项投资。
同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内地A股市场的交易量有所下降,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从而导致公司的经纪及财富管理、融资融券业务均有明显下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境内股票基金交易量跌至5.8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55万亿元大幅减少约57%。同期,经纪客户的境内融资融券日均余额为278亿元,与去年全年的352亿元已出现明显降低。
“由于整个行业受到A股市场成交不景气的影响,传统经纪业务比例均有所下降,但我们的下降比例相对较小,这也凸显了我们均衡发展的业务模式的优势。”公司董事长王常青表示,并指出未来的财富管理不再是单纯的代客买卖经纪,而要与其它的资产管理、投行业务、国际业务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此外,他透露,自沪港通2014年11月开通以来,公司已累计拥有3.5万名港股通客户,期待深港通下月初开通后带来一定的交易规模。
基石投资者占比近60%
此次中信建投证券IPO共有十家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根据招股书显示,如果按照招股价为6.36港元,基石投资者认购的H股总数为7.03亿股,占全球所发售H股的59.34%。
这十家基石投资者分别为镜湖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华证券集团(Daiwa securities group)、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顺隆投资发展基金、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广东省铁路发展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事实上,高达近六成的基石投资者比例在近年来内地企业香港IPO交易中并非罕见。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香港IPO的大型国企,基石投资者占比就几乎都达到了50%以上,而今年以来这一比例长期稳定在60%以上。其中,今年9月底邮储银行的基石投资者占比甚至高达76.77%。
“基石投资者是香港市场独有的,当初引入是考虑到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有限。这个机制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波动的时候,可以帮助一些企业顺利完成IPO;但如果基石投资者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领导合伙人欧振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此次新股发行的另一大看点是庞大的承销商和保荐人团队。公司招股书显示,中信建投国际、瑞银、农银国际等是此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中泰国际等十家为全球协调及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账簿管理人亦有10家。
“多达十几家的承销商和保荐人说明IPO市场业务竞争十分激烈,都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但上市公司需要明白过多的承销商反而会造成沟通和执行方面的困扰。”某外资银行IPO业务主管坦言。
(原标题:中信建投赴港拟募资82亿港元 IPO敲定十家基石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