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又多了一层法律保障。
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
《意见》提出,要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增强企业到地方投资的“安全感”,特别是增强民间资本参与近两年中央和地方力推的PPP项目的信心。
有东部地区招商部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意见》的执行,关键看违约是否真正列入官员的考核或纪委监察范围。另外企业投资要做好“尽职调查”,企业投资前,要看看这个地区以往的诚信记录和财政收入,有违约记录的地方,谨慎投资。
规范政府信用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到地方投资前,如何做好当地政府信用的“尽职调查”,已经是一门高难度且重要的功课。
11月28日,北京一家到西部投资的大数据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和当地政府合作,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当地一把手升迁调走。“这一届政府重视大数据,领导懂大数据,下一届怎么办?”这是很多企业考虑的一个问题,官员的人事变动,企业界十分敏感。
政府换届、领导班子更替,新官不理旧账的风险,已成为企业在地方投资项目的风险考量元素。投资前,盘算时间,摸清当地官场升迁图谱,也是很多企业到地方投资的必备功课。
特别是一些涉及跟政府长期合作的,比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政府数据开放项目等,包括当下推进的PPP项目。
企业的风险考量,不乏前车之鉴。有学者研究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试水PPP模式的16个典型失败案例。研报分析显示,政务诚信风险是风险之一,即政府不履行或拒绝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而给项目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研报提到的政府信用风险案例,包括江苏某污水处理厂、长春汇津污水处理厂和湖南某电厂等项目。
《意见》此次明确提到政府诚信问题。
其中提到,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因违约毁约侵犯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
《意见》还强调了“政府毁约”的程序问题,即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的,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企业和投资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民间投资需“安全感”
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的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国务院曾为此专门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份督查。东北地区滑落尤为严重,其中辽宁在2016年1-6月民间投资,为58.1%的负增长。
“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可千万不能让这种说法变成现实啊!”10月18日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如何解决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多次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点议题。
在一些参与PPP项目的从业者和官员看来,《意见》或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民间投资以信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11月19-20日举办的凤凰财经年会上,这份当时还未公开发布的《意见》,被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同时提到,他们称其对于恢复民企信心“极其重要”。
事实上,政府招商纠纷时有发生。有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没有按照引资合同约定投入生产,存在以投资掩盖圈地谋利的恶意投资行为;也有上面提到的政府失信问题。
李扬说,对于民营企业,现在是让他们恢复信心的问题,大家说的资本外流,有很多与这有关。
上述《意见》对政府行为规范的法律效果如何?11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东部和中西部的招商部门官员,以及参与PPP项目的律师。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良涛表示,文件的出台对他们正在做的PPP项目,或许能有一些帮助。信用社会,首先是政府守信,不能只是要求被管理者守信,而管理者法外。
东部某地级市招商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和政府签订的协议,一定要仔细考量是否能经受得起政府审计。企业投资前要看看这个地区以往的诚信记录和财政收入,有违约记录的地方,谨慎投资。对于《意见》的执行,他表示,关键看违约是否真正列入官员的考核或纪委监察。
(原标题:政府需守信践诺 民间投资期待法治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