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楼市调控加码背后:国家对房地产“挥泪斩马谡”
上海又调控房价了。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新闻,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频频发布房产限购、限贷政策,就上海而言,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距离10月初出台“沪六条”不过月余。
但这一次却又有所不同,主要是目前房价已不再“过热”。国家统计局11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0月份,70城房价较9月涨幅明显回落,北京、天津、上海、厦门和郑州5个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甚至由升转降。成交量方面,在调控政策影响下,10月份以来环比大幅下降。
11月28日晚,上海发布加码版限贷政策,将首套房首付提高至35%,二套房认房又认贷(在上海贷过款买房,无论是否卖出,再买即算二套),自29日起执行。同时,天津也提高首付的调控政策。而在此前不久,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出台930新政,北京的930新政与此次上海限贷政策大抵相同。
之所以要在大城市房价已开始降温的基础上,仍然出台如此严厉的限贷政策,甚至不惜打压大城市首套和置换的刚需购房者。原因主要不在于中国房贷风险有多大,根据统计数据,虽然近几个月房贷占新增贷款比例过高,但总体而言风险可控。而是在大城市房价过热引发的负面效应已成共识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决定出手打压,并彻底解决好中国经济对于房地产的依赖。
换言之,国家此番出手调控房价,不在于房地产市场本身风险有多大,而是鉴于大城市房价过热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让中国经济不再依赖房地产。
目前而言,中国经济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已达到相当程度,继续寻求以房地产拉动经济,效果可能大不如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房地产行业对今年前三季度月GDP增长贡献了8%。而事实上,这仅仅只是房地产行业本身,房地产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整条产业链的拉动能力,根据中银国际分析师测算,前三季度房地产产业链占GDP比重可能高达20%。相比于发达国家,房地产在中国经济的占比不可谓不高,以美国为例,房地产行业为GDP增长第一贡献大户,占比为11%。
就房地产业本身来说,中国早已不缺房子,2010年住房普查的时候,城镇居民拥有住房比例基本上达到了1:1,此轮房价上涨,除了一线城市一定程度上由需求推动外,多数非一线城市乃投资推动。以杭州为例,由于此前住房的大量供应,杭州早已不缺房子,但在大城市房价上涨带动下,不少原本在杭州没有住房需求的外地购房者,也闻风而来,购买力的增加引发房价上涨,随之限购;成都更是一度传出浙江炒房客一次性购买60套的消息。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原本就没有上涨的动力,只是在其他城市的带动之下,投资客涌入而上涨。
或者说,房地产已金融资本化,房子也超越了居住属性。这种情况的发生固然有种种原因,但弊大于利显而易见,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步显现。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尚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际,大城市房价暴涨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房价过热弊大于利已成共识。
一方面,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华为不少部门迁出深圳、昆山制造业企业主慨叹高房价成本最终转嫁给企业均是其例。数据上看,以上海为例,上半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44.7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而上年同期为增长0.1%。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3279.82亿元,下降7.4%,降幅同比扩大4.1个百分点。此外,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整体亦下跌不少。这点在厦门、苏州等上半年房价火热的二线城市亦有体现。
另一方面,高房价已成为年轻人进入大城市的主要门槛。综合各方统计数据,深圳目前住宅均价大致在5万元/平左右,一套70平左右的房产大致需要350万元,以目前白领阶层月薪8000左右的收入计算,年轻人如果没有父母的大力资助,数年之内很难置业,而这在另外两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雷同。毋庸置疑,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尤其是高素质年轻人的净流入,是一座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现如今,高房价却成了“拦路虎”。
此外,房价上涨引发民众争先购房,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在出口、投资纷纷下滑时,消费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目前对于GDP的贡献已达七成。
总之,房价上涨,带来的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对于GDP在数字上的贡献,但失去的,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以及让中国社会阶层对流因为高房价而加速固化。因此,当大城市房价过热的利弊天平已完全倾斜时,国家出手对房地产“挥泪斩马谡”,让中国经济脱离对房地产的依赖,绝对是明智之举。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