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
近日,针对2015年到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现象,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提出“宁可慢些,但要好些”的主张。
何伟文认为,跨国并购是企业自身核心产业全球化延伸扩张的合乎逻辑的过程,是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是实现资源和市场全球最佳配置、覆盖全球价值链并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步骤。但是在投资领域存在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工业并购和投资滞后的问题。
据何伟文介绍,2015年和2016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购买或绿地投资海外高端制造业出现良好势头。清华紫光、中化、海尔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但除了清华紫光和中化收购先正达外,在高端制造业研发和生产领域,我国企业并购和绿地投资力度远不如房地产、酒店和娱乐。其中一个突出领域是医药工业和医疗行业。
2015年12月,绿叶医药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私立医院集团HealtheCare。此前的2014年10月,复兴麾下葡萄牙保险公司Fidelidade收购葡医保公司ESS96.07%的股权,金额4.6亿美元。但这些都是医药消费领域,并未进入医药的研发与生产领域,并且这些并购规模都太小,单笔交易超过一亿美元的只有8宗。而世界生物医药工业的并购规模极大。2015年前10个月该领域全球并购总额达到6775亿美元。最大一笔辉瑞收购艾尔健,金额1600亿美元。
医药工业全球化和规模化是共同规律。许多成功的医药工业企业都是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机构获取新技术,增强研发能力。而它们跨国投资总额的80%以上是通过并购。美国新药研发的30%是在国外,而美国国内新药研发的49%是外企完成。生物医药工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的生命福祉,而且集中了现代科技诸多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化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的优秀成果。
何伟文认为,这些无疑应该也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的重点。但这方面迄今的并购和投资规模与房地产、酒店行业相比却黯然失色。
针对以上现象,何伟文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一是我国企业应对业已进行、正在进行和近期计划的1亿美元以上重点并购项目进行小结,看其是否符合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自身要求;进行市场可行性回顾;分析企业杠杆率和偿债预期;看其是否得到被收购方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二是对照国家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相应方向;对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看是否有助于其目标的实现。
三是根据“十三五”规划产业体系的要求,顶层需要进行主要行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指导战略框架,包括规模、对象、具体目的、预期效果等。
四是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从普遍鼓励走出去,转为区别对待。
在采访中,何伟文还提到了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一是运营成本高、政策不一致、劳动力水平低、工会势力大、基础建设不足较为突出;二是人力成本、税务负担和融资成本推高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宣传和覆盖面还有待扩大;四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政治性风险高,宏观经济风险相对最低。
何伟文建议,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应对能力有待加强,各级智库应加大力度服务企业“走出去”,企业的海外社会责任履行需要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