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资金面例常偏紧货币政策稳健格局未变
本报记者李国辉 自11月24日起,央行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力度有所减小,受叠加逆回购密集到期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出现连续小额净回笼。11月3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400亿元7天期、800亿元14天期、1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依然维持在2.25%、2.40%和2.55%不变。
由于当日逆回购到期规模为1400亿元,故单日净投放9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4日的净回笼操作。尽管如此,30日Shibor连续第15个交易日全线上涨,隔夜Shibor报2.3160%。7天Shibor报2.4960%,创15个月高点。
有市场人士表示,从整体中枢水平看,9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较上半年上行40BP(基点)左右,这是2015年8月以来的首次资金持续紧张。考虑到现在处于跨月及临近年末的时点,流动性供求压力阶段性加大,预计除常规逆回购操作外,央行通过其他方式释放流动性的可能性也较大。
从宏观环境来看,机构分析认为,10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注重防范资产泡沫等风险,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明显拉长,意在抑制金融杠杆,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贸然收紧,货币政策坚持稳健格局未变。
资金面偏紧意在抑制金融杠杆
对于近期资金面偏紧的主要原因,招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10月份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速度加快,外汇占款下降压力加大,基础货币缺口扩大,央行选择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流动性投放期限拉长事实上提高了投放资金的加权成本,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水涨船高。
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的规模也并没有预期中的大,甚至出现阶段性回笼,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基于此,市场机构对宽松政策的预期从前三季度的相对乐观转为谨慎保守,再叠加月末、MPA考核等因素,导致资金面偏紧。
据统计,央行11月份公开市场净投放150亿元,与9月、10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600亿元、4414亿元相比,流动性明显趋紧。此外,大行减少了货币市场资金融出,9至10月货币市场成交量也较之前有所下降。
资金面偏紧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抬升对金融杠杆起到了抑制作用。除此之外,监管层也通过强化对“影子银行”和理财业务的监测和限制系统性地推升了资金成本。9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明显增加,资金成本中枢上行,上半年R007均值2.4%,11月28日为2.9%;上半年DR007均值2.3%,11月28日为2.6%。
从同业存款利率和同业存单利率来看,3个月同业存款利率已经由8月份的2.65%提高到11月28日的3.45%,6个月同业存单利率也由8月份的2.7%上行至11月28日的3.2%。
货币政策不会贸然转向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金融风险”。分析人士表示,三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出现明显的目标变化,表现为央行重启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加大中期借贷便利(MLF)长期限资金投放比重,防范“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的意图明显。
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避免采用降准或降息等数量型工具,而采用逆回购和MLF等工具“锁短放长”补充基础货币,促进市场自发去杠杆。其中,8月以来,央行对逆回购和MLF操作期限结构进行调整,相继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MLF操作则暂停3个月品种,使得逆回购和MLF操作的期限均有所延长。
来自工商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央行“锁短放长”操作使10月公开市场逆回购的加权平均操作期限已拉长至13.87天,MLF操作期限拉长至8.44个月,并推动市场资金成本略有上升。从银行间市场来看,10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3%,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05个和0.3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35%,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07个和0.41个百分点。
宏观环境方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虽然没有降息、降准,但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格局没有改变。尽管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应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金融风险,但前提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
“在当前形势下贸然收紧货币政策是不利的,为时尚早。”连平表示,虽然10月份CPI重返“2时代”,不过货币政策是否面临调整窗口,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