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器响起轰鸣声,一颗颗纽扣倾泻而出……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天路达工贸有限公司车间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纽扣背后,却隐藏着100多本颜色各异的专利证书。
在浙江阡陌纵横的大地上,盘踞着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一批批身形不大的中小企业已经悄然升级,并用原始创新,成长为“科技小巨人”。
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到25182家,中小企业正成为浙江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这股汇聚而起的“知本”爆发潮,在无形中正全面激活浙江创新的活力“基因”。
“知本”崛起:小专利“撬开”大市场
量大活跃的民营经济凝聚起了浙江庞大的经济体量,但自主创新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利”,一些中小企业也成了“专利大户”,于无声处听惊雷,激发出生机向上的成长“好声音”。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暗藏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这家仅有20多名员工的公司,却用研发的裸眼3D光栅膜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
“市场竞争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宁波维真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起告诉记者,公司在短短3年的发展中,已有发明专利申请受理42项、授权12项,正是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该公司今年产值超过2500万元。
不仅是站在创新前沿的科技企业,如今,一批批“扎根”制造领域的传统中小企业,也执着地对产品进行一次次微改进、微创新并由此成长起来。
新技术、新理念正在让浙江中小企业迈开升级换代的步伐。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浙江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1.37万件,授权量为6.27万件,其中,中小企业成了浙江科技创新“生力军”。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愿望最强烈。”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说。
在浙江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发展处主任科员徐小军看来,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这与浙江经济转型的路径是相吻合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庞大的中小企业大军在发明创新道路上疾驰,定能使浙江经济发展收获“质”与“量”。
凭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赛中获奖李佳赟摄
金融活水:“解渴”中小企业融资难
当浙江迈入知识产权经济新时代,专利不只是“一纸证书”,也成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宝”,浙江的广大中小企业正用专利“转”出厚利。
“2013年,公司需要在智能软硬件研发上扩大投入,但由于杉工是轻资产企业,没有厂房、土地和大型设备,向银行贷款太难了。”宁波杉工智能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玲表示,“是专利权质押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成长的‘心病’。”
曾经,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常被银行拒之门外,陷入融资难困境。为了打破中小企业融资壁垒,浙江银行业推出“量身定制”版融资产品,让专利不再受“冷遇”。
比如,杭州银行、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和杭州联合银行等多家机构专门设立科技型支行,建设银行宁波分行推出“科创易贷”产品,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为知识产权融资建立了一整套授信评级、风险评估机制……
但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评估难、处置难、风险大,也有一些银行不愿试水这一项目。而浙江逐渐摸索出缓释风险的道路,不光靠银行“输血”,而是政府、银行、担保等多方形成合力,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2016年10月,浙江省中小企业担保服务联盟成立。此外,宁波也全面启动科技信贷风险池建设,为企业建立起政府托底、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机制……
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看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天作之合,尤其浙江的民营经发达,市场力量强劲,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随着中小企业的“小专利”撬开“厚利”,“知本”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在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上,浙江正努力书写着自己的解题“方程式”。
厚植土壤:政府扶持“草根”筑梦
中小企业在科技土壤中纷纷“破土展枝”的背后,是浙江各级政府在精心创造生态系统,为企业生长提供科技“营养剂”。
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经济实力有限、创新资源缺乏等问题,浙江省近年开展探索。2015年2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孙仁达是浙江台州温岭的一家生产电机的中小企业主。利用申领到的2万元创新券,他重新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压面机产品的外观,以迎合市场需求。
“中小企业不可能买很昂贵的设备,也不可能养很多科研人员,政府搭建平台帮助整合科研资源,相当于一场‘及时雨’。”老孙感叹。
这一现象在浙江并不少见。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各市、县累计发放创新券达到5.43亿元,使用额达到2.82亿元,已有1075家省级创新载体为7718家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科技服务22908次。
除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政府还为中小企业成长铺就“温床”。比如,杭州市通过“雏鹰计划”和“青蓝计划”,扶持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温州则大力建设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园,作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的平台支撑。
政府的一揽子“福利”,有效激活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密码”。
“这些年浙江省一直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当好科技‘店小二’。希望到‘十三五’末,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比‘十二五’增长一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增加到5万家。”周国辉掷地有声。
如今,中小微企业不再是落后、小型服务业的代名词,在浙江,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小巨人”企业正深入各个细分行业的毛细血管之中,成为经济转型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