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发行的规模主体来计算,公募市场年度的违约率从2014年的0.07%进一步上升到2015年的0.45%,2016年到11月底已经达到0.56%。”12月5日,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在“穆迪-中诚信国际2017年中国市场信用风险年会”上表示,2014年发生第一只债券违约至今,债券市场已经累积的违约只数达到85只,违约总金额超过370亿元,远超过去两年违约的只数和违约的规模。
今年4月份,中铁物资规模达数十亿的债券出现违约,引发市场偏好急剧下降并导致大量债券取消或延迟发行,信用风险一度向流动性风险蔓延。随后,在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对信用风险加强维稳后,5月起,实质性违约事件明显减少,6-10月份新增违约发行人仅国裕物流一家。
然而,11月下旬以来,“15冀物流CP002”、“15机床CP003”先后出现延迟一天的本息违约,此前市场颇为担忧的中城建中票利息亦出现两日延迟。这一被称为“技术性违约”的事件,使得信用风险暴露再次出现卷土重来的苗头,亦引发市场对2017年债市信用风险的再度关注。
中诚信国际当天在论坛现场针对数百位投资者所做的调研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未来12-18个月违约率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从整个2017年来看,应该还是维持着一个多点多元爆发的趋势,信用风险的分化会成为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中诚信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总经理张英杰在前述论坛上表示,随着国企混改的推进,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处置的推进,未来央企、地方国企的信用分化将加剧。
信用风险压力不容小觑
闫衍表示,2017年债券市场有4.3万亿债券将要到期,若考虑未来一年内“不断有新的短融和超短融发行,我们预估明年年底之前实际要到期的债券规模将超过5.5万亿”,偿债压力依旧不小。
闫衍表示,2017年信用风险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善,市场潜在违约风险可能还会持续出现;且在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继续恶化的同时,不同类型企业的信用风险分化趋势也较为明显。
“从大部类来看,平台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呈现两极分化,实际上目前仅城投债未发生违约,相对于产业而言,违约的风险较小;另外一个方面,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钢铁、煤炭、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仍然是违约和级别下调的重灾区。”他说。
银华基金固收部副总监刘小平亦表示,若将信用债从发行主体所在行业的角度,简单划分为产业类、地产类和城投类三类,产业类债券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其未来的信用风险分化仍将持续,“特别是在过剩产能里,过剩产能行业的龙头企业将会受益于去产能和去杠杆的机制,它的信用基本面是要受益的。”
同时,地产类债券的估值风险已然显现,“最近市场波动比较大,特别是上一周,(地产类债券)收益率的上调幅度高于一些弱周期性行业债券”;但她同时表示,地产公司的违约风险,由于目前难以判断此轮调控的持续时间,尚难以做出判断。
城投平台短期内支持不会减弱
2015年以来,新预算法实施、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剥离融资平台政府投融资功能、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等政策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尽管市场屡屡担心地方城投平台失去地方政府支持,但迄今为止并未出现违约事件。
在此背景下,城投债成为诸多投资者的追逐对象,城投信仰依旧盛行市场。
中诚信国际公共评级部评级总监王娟亦认为,未来2-3年,地方政府对平台企业的支持力度并不会减弱。原因在于:平台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认可,为此形成的债务也将被妥善解决;因此,尽管出于控制政府债务率的目的,纳入政府债务的额度有限,但其余债务地方政府也未言放弃。
针对城投公司的信用展望,刘小平判断,随着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等部门下发文件重申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未来的趋势应该还是,(不同地区城投平台之间)会有一些分化”;但就城投公司整体而言,违约风险则依旧非常低。
张英杰认为,2014年以后城投刚性兑付的节奏就已经被弱化了,中央政府“实际上是想把能够有现金流的这类平台推向市场,这个领域上2017年还会有一些变数,应该还会向着市场方向去走。”
此外,张英杰还表示,未来随着国企混改的持续推进,国家信用对国有企业的信用支持力度可能会下降,“总体而言会有一个冲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去杠杆等措施,使得一些抗周期性、成长性很好的国企可能被识别处理,这种个体信用反而会得到加强。”张英杰说,未来国有企业的信用亦将呈现分化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