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前不久印发了《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今年将进一步提升部分行业清洁生产水平,预计2016年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8万吨、氨氮0.7万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近日在“2016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上表示,我国将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到2020年制定一批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标准,形成基本健全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到2025年,绿色制造标准将在各行业普遍应用,同时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有效途径
去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其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指出,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途径包括绿色新产品的研发、绿色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及政府、社会、法律、金融体系的支撑。
徐德龙表示,绿色制造的本质是具有环境意识的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人们需求、环境影响、资源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全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少,对自然生态无害或者危害极小,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降到最低。
业内人士认为,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关键措施。
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张永红表示,去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制造”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否具有“绿色基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我们认为需要联合政府、企业、公众,以及资本市场等多方的力量,坚持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群策群力。”
张永红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二是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试点示范和绿色监管,积极构建绿色制造标准技术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转变思路,提高认识,大胆改革。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力争尽早取得绿色技术上的突破,引领和带动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核心趋势
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导下,绿色制造的理念也正在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此前曾表示,我国汽车工业应基于全产业链推动相关各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材料基础层面关键技术改进和突破,以材料强基推动汽车工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进步,实现汽车工业的“中国创造”。
中汽认证中心主任付志坚认为,汽车绿色制造体系的内涵,初步认定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资源利用、能源消耗,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协调。围绕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基础是要构建绿色标准评价体系、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我们认为整个制造体系的构建是系统工程,需要目标驱动,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围绕工信部提出的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示范,整个汽车产业围绕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绿色品种体系建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主管工程师庄梦梦认为,绿色供应商的科学评价与遴选是实现绿色采购的关键,这要求汽车厂商构建完善、合理的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将资源与环境要求纳入其供应商准入管理,制定绩效评价机制,将绿色理念辐射至上游企业。
“目前,已有71家原材料企业的1000多种材料完成评定。绿色零部件认证通过企业自愿声明和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的形式,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及各级供应商强化材料源头管控,完成下级供应商产品基本物质与材料使用情况的信息传递。”庄梦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