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十五周年回望
陶短房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的15周年。中国加入WTO经过了漫长的谈判历程,加入之初,工业化国家普遍质疑中国能否符合WTO的规范和要求,中国自身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心,WTO会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条条框框”,甚至有人担心这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如今15年过去,又是怎样的情景?
入世给中国更多机会
中国是1986年7月正式提出恢复WTO前身——关贸总协定缔约国身份的,经过长达15年的漫长历程,才终于在2001年11月“入世”成功。这一年中国GDP总值为109655.2亿元人民币,列世界第6位,次于美、日、德、法、英,进出口贸易总额5096亿美元,同样列世界第六位,较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381亿美元增长了十几倍,但已陷入“增长瓶颈”。在入世之初,不论国际、国内,压倒性的意见都是“双赢”,都认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在发达国家看来,通过漫长的讨价还价,在迫使中方接受长达几百页制约条款后让中国“入世”,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剩余资金、产能找到理想的“下家”,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开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消除妨碍“准入”的大多数关税、非关税壁垒,一言以蔽之,就是将中国这个“未来的经济巨人”纳入既定的发展轨道,使其“负责任”“可控”;而在中方看来,“入世”可以为当时中国已开始提速的产能增长寻找到广阔的国际市场,可以在规则保护下更顺畅地引进急需的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中国在国际大分工中找到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许多业内人士都担心,如果中国错过“入世”的机会,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摒弃在全球经济游戏规则之外,丧失在“地球村”国际化大分工中找到自己“戏份儿”的机遇。百年以来,中国已一次又一次和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当时面对努力15年、一朝跨越的WTO门槛,其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如今“入世”成功已15年过去,当新鲜感不再,工业化国家和中国盘点“入世15年”,彼此又会对得失作何评价?
各国推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676708.0亿元人民币,是入世之初的6倍有余,排名则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956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不再是入世前后那个仅能生产和出口低端产品的国家,而已成为“世界工厂”,并正在向产业链更高端爬升。如果说,入世之初,对于工业化国家的许多厂商、品牌,中国还只是个“潜力市场”,那么,如今则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市场了。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WTO受到的各种投诉也与日俱增,工业化国家不再抱着惊喜的目光看待初来乍到的中国,而开始用更挑剔、苛刻的眼光和更频繁的抱怨相回应。而在中国国内,认为WTO“不再是正能量”的声音也日渐高涨,一些人甚至发出“没有WTO我们可以过得更好”的呼声。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款即所谓“替代国条款”即将到期,按照这一条款的规定,WTO各成员国应如期给予中国“市场化国家”的地位和待遇,从而进一步推动双多边贸易的便利化。但目前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已于日前公开拒绝履约;欧盟各国莫衷一是;此前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正处于总统“交接班”时期,以后恐怕也会“赖账”拒不履约。如果“替代国条款”逾期不被兑现,部分工业化国家就随时可能向中国这个“非市场化国家”发起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如今早已羽翼丰满的中国势必会针锋相对,后果如何,令人忧虑。
争吵与践约
过去15年中,中国和工业化国家间相互指责对方“不满足WTO要求”“不守信”“不讲规矩”的情况并不鲜见。考虑到协定条款众多,且存在理解和沟通上的阻隔,这种争吵,没必要分出清晰对错来,但争吵聚集的领域,却值得回顾和重视。
不妨盘点一下15年前中国入世承诺,究竟兑现了多少。
最核心的关税减让部分,中国已几乎全部兑现,非关税壁垒的拆除方面,包括进口许可证、出口管制、特许经营等方面的壁垒已如期拆除。
在外资准入部分,情况则比较复杂。一方面,中国以实际行动,让承诺清单基本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部分成员国指责中国在政府部门采购、关键产业准入等方面,力度仍不够大。这一领域,一些外国资本、企业也有抱怨。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国企业、品牌技术、产能和服务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许多外资品牌、产品和服务是输在性价比或“水土不服”上。他们的落选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结果,也是WTO规则所保护的,不应将这种“出局”归罪于中国履约问题。
交通、通讯、互联网、邮政服务等领域,情况也大同小异,虽然有明显的履约,但仍面临一些成员国指责。
音像制品、建筑、旅游、教育等领域,目前的矛盾主要是工业化国家认为“还可以做更多”,而中方则觉得“已经做到位”。
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矛盾,在“入世”之初就曾被关注,但15年后这一问题居然成为中国和工业化国家在WTO框架下争吵最激烈的三大话题之一(另两大是政府补贴和官方采购准入),当然,这也可见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之激烈。
世界呼吁新经济规则
对中国而言,“入世”15年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获得了更自由、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更丰富的投资来源(一些境外分析家因此将中国称作“WTO机制21世纪初最大的赢家”),也是开始学会利用WTO游戏规则提升自己产业水平,利用WTO争端机制维护自身权益,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入世”最大的收获,就是将包含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庞大世界纳入全球化体系,并意外地在如此短的周期里获得了超乎预期的回报——不仅有价廉物美的“超市货架产品”,也有能在关键时刻“救急”的资金和惊人的全球工程施工能力。
双方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对于中国利用WTO规则,在短短15年内发展成如此庞然大物,工业化国家、甚至中国自己都显然并未做好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崛起后的中国已不甘心单纯做一个国际规则的遵循者,而更希望成为国际规则的制订者之一。对此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并未真正理解,更不能立即调整心态——这种矛盾在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分配上表现得很突出,在WTO平台也不例外。
还应看到,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后欧元区危机的爆发、持续,15年后的今天,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等曾经被奉为“铁律”的理念,已受到许多人的怀疑。2015~2016年一度热火朝天的各种区域、次区域排他性贸易区理念的炒作,更曾让人们怀疑,WTO机制和平台是否已是明日黄花?
如今TTIP、TPP等排他性贸易区理念相继遭遇瓶颈,“金砖”等概念距离“实体化”则仍存在相当距离,这或许会让更多人认识到,WTO机制、平台在当前仍具备其他机制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12月11日的“第15款”大限将至,中国和部分工业化国家间出现僵局已几成定论,届时双方能否找到化解问题的钥匙,能否避免两败俱伤、一地鸡毛的报复循环启动,是当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