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科院实地调研:东北财政收入实际降幅没有那么“可怕”
前三季度,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有所回暖,财政运行企稳向好。
中国财政科学院(下称“财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在财科院“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会上表示,从东北地区的调研情况看,东北财政收入实际降幅逐步收窄,已趋稳并出现恢复迹象。东北地区2015年财政收入实际降幅并不如统计数字上表现的“可怕”,对地方财政运行的影响也不如想象中的大。
2016年10月下旬至11月,财科院先后派出四个调研组,分赴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4个地区8个省、16个市、16个县进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大型调研。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在调研成果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同时上升,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要拓展政策的空间,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完善地方财政运行。
东北企业税费负担重
赵全厚表示,调研东北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反映出一些税费负担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如辽宁省城镇土地使用税三次大规模调高(由2.2元/平方米提高到30元/平方米),黑龙江也达到15元/平方米,已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认为残疾人保障金的负担较重,且存在缴费基准不公平的问题。辽宁省在2014年缓征了河道维护费,2016年又开始恢复征收。
此外,调研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反映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问题,部分优惠政策的优惠面偏窄,税收调控目标难以实现。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目录迟迟不能调整。现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格是由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地方缺乏权限。
东北调研组的报告显示,经济下行和减税等政策性因素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下滑制约财政收入增长。资源价格下降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收入。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大幅下降。
此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营改增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财政的减收。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施的企业“降成本”政策,包括小微企业减税和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降低收费标准等措施,同样造成一定程度的财政收入减收。
支出领域矛盾突出
报告显示,东北地方财政支出刚性更突出,重点民生支出在公共预算支出“盘子”中的占比除个别小幅下降或持平外,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地方配套投资压力大。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农村修建建制村硬化路面都需要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
体制改革和政策性增支负担沉重。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后原有单位的财政供养需求加大。据测算,仅2015年一年,辽宁省某县级市就因此增加县级财政负担3.5亿元,涉及100多个预算单位,在职、离退休人员9000多人,而上级财政将其中大部分支出责任都下压给了县级。在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改革中,地方承接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经费补助缺少必要的稳定增长机制。
赵全厚分析,东北支出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收入减少,地方财政不得不适度收缩支出规模,以减小收支缺口对预算平衡的压力。改革成本下移到市县政府承担,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事权变动后县级政府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主体。
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峰时期,这体现在政府投资需求大,老工业基地人口老龄化也加大了企业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
地方债风险高企
报告认为,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东北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债务置换和新增债务规模的有效管控,债务的增长情况得到明显遏制,政府付息成本大幅度下降,但依然存在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相对指标高企的问题。
赵全厚认为,东北地区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经济下行和“挤水分”因素造成相对指数偏高。政府间投融资事权高度集中于市本级,造成市本级债务相对指标明显高于全域的相应指标。
财科院副院长王朝才在发布会上表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转制艰难,剥离企业办社会包袱重。国有企业转制剥离企业办社会、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地方财政,牵制了很大一部分财力。
报告提出了完善东北地区地方财政运行的相关建议。报告建议,要做实财政收入,正确应对财政减收,推动地方政府财政跨年度收支平衡改革。基于新一轮振兴东北的需要,适当下放税权进行改革试点。一是适度下放部分税收政策的管理权限,提升惠及面。二是出台针对东北地区特有问题的税收政策。
在统筹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缺口问题方面,尽快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到位,完善一次性补缴后续政策,建立与缴费水平相适应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和务实的收支缺口分担机制。
赵全厚表示,在完善政府债务管控方面,国家要加强对东北棚户区改造、剥离企业办社会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注重投资管理,谨慎投资决策,切实防范债务风险。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体制,适度加强股权融资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