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民营银行成立已接近两年,首批民营银行各富特色,围绕其各自的设立初衷开展业务,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在新业务、新服务方面进行差异化探索。伴随着第二批民营银行亦已开闸的消息,民资进军金融业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民营银行的申请、设立或将成为常态。而这一股民营银行成立热潮,被视为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鼓励金融创新的重要信号。
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初获成效
民营银行创立之初,正值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黄金时期,如何降低金融业务运维成本;如何降低金融门槛,让更广泛的用户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用数字化的方式解决金融信息载体与信用凭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民营银行一经上线便面临的重要课题。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上的产品实践。“微粒贷”是国内首款实现互联网线上运营的银行信贷产品,客户在微信和手机QQ上即可申请贷款,无须下载APP,无须抵押和担保;同时,“微粒贷”授信审批时间仅2.4秒,资金到账时间只需40秒;此外,“微粒贷”可随借随还,客户最快第二天就能结清贷款,且不收取任何其他额外手续费用。“申请便捷,资金到账快,周转灵活”,成为“微粒贷”的主要特点,改善了传统银行贷款难,贷款周期长,服务范围窄的历史痛点。
便捷高效的背后,风控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微众银行推出了“白名单”制度,借助腾讯独特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行传统风控与互联网风控相结合,利用社交大数据,建立了五维度综合评级体系,推出“白名单”邀请名单,做到即时预测风险、实时调整风控模型、有效降低小额贷款服务中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可以说,“白名单”不仅仅是对客户的信用奖励,更是“微粒贷”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降低信贷门槛的保障,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传统信贷难以覆盖的中低收入客户群,成为达成“普惠金融”与“商业化运营”平衡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创新举措。
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数字科技手段,微众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初获成效。截至2016年11月末,微众银行“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超1600亿元,总笔数超2000万笔,最高贷款日规模超10亿元,最高日贷款笔数超10万笔;主动授信客户数超6000万,覆盖了全国549个城市,31个省、市、自治区;笔均贷款8000元,覆盖了来自制造业、贸易业、物流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效对接80%长尾用户的金融需求。
确立特色化定位,做金融市场的“补充者”
民营银行自诞生起便被寄予厚望,“颠覆者”被反复提及,并加诸在它们身上,事实上,民营银行并未将自己定位为传统金融的挑战者,而是以“补充者”的姿态,积极寻找市场痛点,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
以微众银行为例,其主打产品“微粒贷”便是依托同业合作,与传统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的联合贷款平台,积极充当用户与金融机构的“连接者”,帮助同业获客,同时提供客户筛选、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利用合作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与线下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数据显示,微众银行目前已与25家金融机构签约合作,每日新发放的“微粒贷”贷款中,80%的资金由合作机构提供。
这种联合贷款模式,其绝大部分收益是来源于与合作银行的分享,微众银行作为连接平台,这种模式能够在较小的资本压力下,迅速地把资产规模做大,实现稳定收益。
事实上,在微众银行筹建期,就已确立了其发展战略“科技、普惠、连接”,即微众银行致力于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方共赢的,有鲜明特色的普惠金融生态圈;聚焦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做金融市场的“补充者”。“微粒贷”被视为践行这一定位而形成的主要创新商业模式。
基于这一战略,微众银行同时也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启了与区域性中小银行同业间的技术合作,建立了“微动力”(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合作银行可将“微动力”集成到自身手机银行中,快速获得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分析等科技能力,并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选择和更好的购买体验。
从微众银行接近2年的实践来看,基于互联网银行模式,在促进普惠金融、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已初获成效。作为中国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磨合,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逐渐打开了一片新的市场,也为新加入的民营银行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