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新增信贷7946亿超预期 房贷占七成
本报记者杨志锦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4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946亿,环比增加1433亿,超出市场预期。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仍是新增信贷的主力,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5692亿,约占当月新增贷款的七成。
“对经济而言,11月信贷数据超预期,企业中期贷款复苏值得持续关注。同时M2与M1负向剪刀差持续收窄、与PMI等经济数据表现共同印证基本面回暖之势。”中信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前11月新增信贷规模为11.60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增加4838亿。如果今年12月新增信贷规模超过1140亿,那么2016年的信贷规模将超过2015年(11.71万亿),刷新历史纪录。
从分项数据来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依然是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居民中长期贷款一般对应于居民购房需求。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处于高位,表明居民购房需求依然较为旺盛,居民部门加杠杆持续。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5692亿。从绝对规模来看,当月新增信贷规模仅次于今年9月的5741亿,居历史第二高。
从占比看,11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约占同期新增信贷规模的71%。该比例仅低于2016年7月、2007年11月、2016年4月和2016年10月,四个时点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信贷的比值分别为102%、80%、77%和75%。
一位国有大行个人金融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监管层要求在20个重点调控城市压缩控制房贷增量。具体而言,11月增量要少于10月。11月,行内对20个城市的房贷进行控制,有的客户资质符合可能也暂时不能申请到贷款。
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的原因可能在于20个重点城市以外的房贷增长。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个热点城市之外,我们很多分行按揭贷款都是按照八五折利率优惠投放。这说明这类贷款的市场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时滞。一般而言,按揭贷款从授信到最后放款,一般需要1个月以上。按此计算,11月按揭贷款主要是10月或者9月银行的授信。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点评称,市场对于楼市调控限购限贷政策效果的及时性偏乐观,加上前期部分成交所需的居民住房贷款投放延后,共同导致11月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可能对应于更早期的楼市成交,进而使得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年内第二高。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该行11月整体新增贷款环比减少。从构成来看,主要投放集中于个人住房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但临近年底,有更多企业倾向于明年初再贷款。
央行的数据显示,11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2018亿,环比增加1290亿,约占当月新增信贷的25%。11月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有所恢复,显示企业投资意愿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明明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正值较上月大幅增加,显示企业融资需求回升。
M1、M2增速则双双回落。央行的数据显示,11月末M2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2.7%,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点评称,11月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贬值,外汇占款承受较大压力。由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及MLF操作,对市场流动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加之11月新增信贷投放规模高于市场预期,进而使得M2能维持基本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M1、M2增速形成的“剪刀差”继续收窄。去年10月,二者的差值为0.5个百分点,今年7月上升至15.2个百分点,10月收窄至12.3个百分点,11月则继续收窄至11.3个百分点。
明明表示,M1增速仍在高位,但已连续四个月回落;M2增速结束连续三个月的回升,出现回落且不及预期,显示出非典型紧缩货币政策下信贷扩张速度放缓,货币供给趋紧。同时,M1、M2增速 “剪刀差”也连续收窄,显示出资金“堰塞湖”下的实体经济“流动性陷阱”问题有所趋缓。
“‘剪刀差’收窄,意味着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增加,这和信贷数据是相吻合的。同时与前期PMI回升、PPI由负转正共同印证经济基本面有所回暖。”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还要看民间投资数据,如果民间投资增速未回升,经济还是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回暖是暂时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