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深陷调整期的债市,又被猛地下拉了一把。
12月14日傍晚,市场先后爆出某华龙证券5亿元债券交易违约,以及国海证券债券员工私刻公章代持养券亏损后失联的消息。与此消息同时流传的还有基金公司遭遇投资者巨额赎回。
尽管传言相关公司迅速发布公告称消息不实,但这对信心已非常脆弱的债市,已颇为不堪重负;加上第二天就是美联储加息日,投资者们开始只能在静默中等待爆发的到来。题为《今夜我们不谈业务,静静过去就好》的感性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刷屏;一起刷屏的,则是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半年前的预测——“影子银行体系或在未来两年引发债灾”。
果不其然,12月15日,债市再次迎来大幅下跌。国债期货多个合约开盘后迅速出现跌停,为国债期货上市三年来首次。截至收盘,10年国债期货合约报94.555元,跌幅达1.81%;五年品种报97.595元,下跌1.16%。
15日上午,央行开展245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实现净投放1450亿元;另据消息称,央行窗口指导多家大型银行拆出资金给流动性极度紧张的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
但央行此举显然没有阻挡债市下跌。15日,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从上日的3.22%上行11bp至3.33%,10年国开到期收益率更是从上日的3.66%大涨23bp至3.89%。
“三年牛市一朝尽。”15日大跌后,有市场人士这样感慨。
加息叠加机构一致“去杠杆”
美联储加息25bp的消息,北京15日凌晨得到确认。
多位分析师指出,此次美联储加息,市场早已有所预期,唯一超出预期的是,2017年加息次数的预期,由此前的2次升为3次。
同时,15日国海证券紧急停牌,随后发布公告称,涉事人员张某已投案,其印章确实系伪造。
“美联储加息这种消息,本身是不至于引起市场这么大幅度震荡的;但在市场信心非常脆弱的时候,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放大。”北京某券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今天国海证券的公告对影响会更大一些,大家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惊弓之鸟,能跑多快是多快,形成踩踏。”
市场画风转变很快。尽管从10月下旬以来债市就处于调整状态,但大约一个月前,市场上多头的声浪还盖过空头,进入12月,随着10年国债收益率向上冲破3%的关口,空头思维似乎才真正占了上风。
而当下,空头思维已演变为悲观的市场情绪。
国泰君安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分析称,当前的市场调整主要源于季节性流动性紧张叠加机构主动一致“去杠杆”,而在导致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加速上升后,又形成“下跌—>止损—>继续下跌”的正反馈。
其认为,目前,市场恐慌性下跌的时候,很难用基本面来判断何时止跌,某种程度上,悲观预期已经在自我实现,出现恐慌性下跌的概率比较大。
央行短期内或将“呵护”资金面
“在这样的市场下,银行机构可能会对非银机构抽刀断水,接下来几天会更难熬。”北京某公募基金经理15日晚对21世纪经济报道感慨道。
徐寒飞亦指出,由于传言涉及到多家非银机构,银行机构很可能再次收紧对非银机构的流动性授信,而非银机构的债券组合杠杆相对较高,叠加跨年流动性需求季节性回升,很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去杠杆”再次加速。
实际上,15日上午市场即已爆出消息,银行机构不再给非银机构拆出资金的消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市场人士处获悉,央行表示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且要求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主动承担货币政策传导和稳定市场的责任,自身的缺口和市场的融资需求均可向央行申报。
同时,央行还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银行不要收缩对非银机构的融资。
对于此轮债市的深度调整,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15日撰写文章称,央行只是想通过对杠杆投资者的“小小惩戒”来促使债市有序去杠杆,“搞出类似去年股灾那样的‘债灾’,又或是让钱荒再卷土重来,都绝对不是央行的目标;所以,相信在短期内央行就会加大流动性的投放来平抑当前的紧张局面,避免事态过度恶化。”
(原标题:债市深蹲:加息叠加“去杠杆”央行或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