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产业链综合平台、绿色建设发展平台和系列投融资和产业基金平台,从“传统建筑商”到“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采取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两个下属企业上市“两条腿走路”,广东建工集团正在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转型之路,目标是2020年达到500亿元的营收规模和10亿元的纯利。
沿着楼梯深入地下16米多,只见有两条平行的圆形隧道,右侧的已被封闭,左侧的地面上一条临时铁轨向前延伸,远处的黑暗中一台大型盾构机正在工作,挖掘出来的泥浆通过内部墙壁上的排泥管不断输送到地面,这是广东华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隧建设)承建的广州地铁21号线14标的施工现场。
“我们在2013年成功研制两台直径6.26米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机,能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更为安全可靠,填补了国内双模式盾构机的空白,节省经费约2400万元,这次是该双模式盾构机第二次使用。今年我们与央企、地方企业合作,在佛山顺德建立了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总投资10亿元,实现了这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华隧建设董事长赵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了解,如今的华隧建设,已不是那个单一打洞掘地的施工方,而是还有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运营、重型装备制造、预制构件生产、工程维保等业务板块,实行投融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企业总资产达到35亿元,年承接任务量超过40亿元。
这只是广东建工集团从单一建筑商转向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的一个缩影。“2009年的时候集团公司党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传统建筑企业,我们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仅有施工建设这一条腿是站不稳的,需要把和这条腿有关的投资、运营作为两大板块,构建三个点,才能更好地支撑整个集团的发展。”广东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丘小广说。
在这一理念下,2014年广东建工集团组建建鑫公司作为省级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探索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新途径,被国务院作为示范项目加以推广。同时设计出“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全面提升了建工集团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投资融资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今年7月,建鑫公司增设了省级住房租赁平台,目前广东建工集团已与肇庆、佛山两地政府共同开展了住房租赁平台试点工作,并加紧与广州、珠海、东莞、清远、汕头等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
在构建全产业链综合平台的同时,广东建工集团还搭建绿色建设发展平台和系列投融资和产业基金平台。2015年以来,广东建工集团与相关金融机构、国企发展基金等发起设立组建了规模超100亿元的广东省环保基金和广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产业基金,形成多渠道、立体化的融资能力及多层次的利润结构。“我们还准备投资保险公司,这是打开融资平台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估计春节前后就有明确眉目。”丘小广透露。
数据显示,2013至2015年广东建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合计831亿元,年均277亿元,年均增长7.33%;实现利润总额合计21亿元,年均7亿元,年均增长21.88%。2016年1至10月,实现利润总额累计4.98亿元,同比增长了32.4%;净利润累计3.7亿元,同比增长了43.6%。其中,建工集团核心主营业务的营业收入每年占80%以上,利润增长水平一直高于营业收入增长水平。
“‘十三五’的发展还是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三商并举,成为一个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目前全产业链还是不平衡的,一些短板要补齐。同时还将从常规施工到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到建筑业+互联网、机制体制创新试点企业到策划整体上市四个方面再进行深耕细作。”丘小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在广东省国资委首批确定的50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企业中,广东建工集团占了四席——广东建科院、广东华隧建设、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公司,目前这四家企业正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其中广东建科院、广东华隧建设谋求改制上市,前者今年七个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过资产划转,也解决了设计、监理业务同业竞争问题。后者完成了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按计划做好上报IPO方案的各项工作。
同时,资产证券化由二级企业层面上升到集团整体层面。“根据省国资委的部署,集团正在全力配合做好策划整体上市的工作,已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机构,配合做好机构招标、资产清查、历史问题清理、拟订重组方案等前期工作。”丘小广透露。
(原标题:打造三大平台 “两条腿走路”加速上市 广东建工转型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