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今年前三季度稳增长措施已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进入筑底企稳阶段,而债务违约风险在不断累积的判断,眼下理应把着力点放到防风险上。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硬化微观主体债务约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这不仅需要出台有关政策解决杠杆过高的问题,还需加快市场化改革力度,以制度推动政府与市场建立合理的边界,真正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力。面对明年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各方都需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方面,我国已通过新预算法和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并且已卓有成效地运行。同时,在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国家坚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规范政府举债程序,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机制建设。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领域存在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一些地方还存在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不规范等等。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样本有18.6%的市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或零增长,东北地区更达32.6%。而正增长地区收支矛盾也突出,如湖南和江西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77%和5.9%,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却分别增长18.8%和9%,支出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动态观察,若失去有效防控,未来金融风险不仅可能因银行不良资产叠增而引爆,也可能因债务链条绷紧甚至断裂而发生,还会由于各种杠杆资金的驱动而提升,同时汇率市场的波动也可能推波助澜。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4万亿,较2015年末增长17%;不良率1.76%,较2015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银行不良率已连续五个季度反弹,且“双升”持续了五年。位列四大AMC的东方资产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至6个季度,新增信贷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间点较大可能在2017年。
再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12日发布的地方财政运行报告,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显著。虽然管理层给地方政府下达了控制债务目标,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要求,只是地方政府不仅没有很好领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意图,反而在想方设法地与决策层、管理层打心理战,倒逼中央政府做出各种让步。如此下去,地方债真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
因此,基于今年前三季度稳增长措施已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进入筑底企稳阶段,而债务违约风险在不断累积的判断,眼下理应把着力点放到防风险上。换言之,防风险应作为稳增长的前提。
杠杆率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要注意的是,债务融资及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需要硬化微观主体债务约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为此,国务院《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划分为4个等级,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必要时依法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同时,地方政府依法承担地方政府债券的全部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即不再对地方债务兜底。
近期地方融资平台又活跃起来,再度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地方政府继续为企业担保,形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或有债务。为此,财政部重申,融资平台2015年后举债不属政府债务,声言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建立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日常监督机制,依法加大查处和曝光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会同有关监管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015年以来,通过规范地方发债,确认部分融资平台债务为政府性债务,用低成本融资对存量高成本债务持续置换,把杠杆从地方平台公司转移到地方政府,调整负债结构,拉长债务期限,缓解了平台的债务压力。还有,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发布后,融资平台承担的政府投资功能有所弱化,加上融资平台融资渠道拓宽(PPP、发行公司债、海外发债)、成本下降,融资平台经历的那段资金紧张时期已过去,债务风险确实下降不少。而实体经济信用风险不断扩大,各类企业违约事件频发,导致过剩资金更多流入城投债。
去杠杆,并不是一味地压缩债务,特别在高利率背景下,“紧需求、压负债”的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更有可能通过资产价格过度向下波动冲击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去杠杆”路径和工具的选择,“去杠杆”应创新政策框架,采取消化和置换杠杆的方式,而不是转移和消灭杠杆。对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结构性杠杆”,也就是供给侧改革方案中的“加杠杆”和“去杠杆”两个方向,但由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以致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竞争性市场领域,带来产能过剩,相关政策失灵。所以,解决地方融资难题应集中精力于社会资本,鼓励以民营企业为核心发展财团经济,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今后各级政府政策的关注重点。
只是,地方政府加杠杆毕竟有极限,从长远计还应进一步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和融资平台,加强审计和债务确认,将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或担保透明化,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实现此前提出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拥有独立主营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真正与政府信用剥离。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首先需提高地方政府动态监测、实时预警的能力,提前妥善做好政府债务风险事件应急政策储备,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确保债权人和债务人合法权益,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化解债务风险不仅需要出台有关政策解决杠杆过高的问题,还需加快市场化改革力度,以制度推动政府与市场建立合理的边界,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力。若能将以上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地方政府有望平稳化解债务风险,减轻对平台公司的依赖,并为地方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找到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地方政府也可借此减轻诸多压力。
明年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各方都需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原标题:当前须将严防风险作为经济稳增长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