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如何看待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国靠后?新常态下发挥“三驾马车”作用有什么新抓手?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小组讨论中,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直面当前对北京的这些“热议”,既深入分析原因,又提出政策建议。
北京城六区只剩21%的行业可发展?
今年9月份,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大督查。在此之前,北京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曾被国务院“点名”。
8月3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大督查的通知》明确提出,继续跟踪督促民间投资增速靠后以及体量较大且增速放缓明显的省(市)深入抓好促进民间投资各项工作。这些省市就包括北京。
数据显示, 1-7月,北京民间投资增速下降9.7%,1-11月下降7.3%。
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去产能被摆在首位。“但对北京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去功能’。”卢彦说。
北京市“去功能”与民间投资下滑之间有什么关联?
卢彦介绍说,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重要讲话,7月,北京以清单的方式发布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8月,对这一目录又进行了修订。城六区(即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作为一个区域实施统一的禁限措施,禁限的小类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均上升到79%。禁限的内容,包括了在一般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不突出的生产加工环节。
“也就是说,北京城六区只剩21%的行业可以发展,批发零售业、一般制造业、房地产开发都被列为限制类。而这些领域恰恰是民间投资最能发挥作用的行业。”卢彦指出,北京市民间投资占房地产投资的80%左右,同时,禁限目录实施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已累计超过1.6万件,这与民间投资下滑有密切关系。
在卢彦看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看,民间投资增速这个单一的数字,恐怕不足以代表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到684亿元、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北京的民间投资项目在自觉向津冀转移。”卢彦强调。
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国居后?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8亿元,同比增长4.8%。这一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后,也曾引起媒体广泛报道。
如何看待这个4.8%?卢彦指出,从总量看,这是在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情况下实现的。从结构看,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已超过40%。北京消费市场正经历商品性消费占比下降、服务性消费占比向上趋势。“促消费应该往总消费上发力,一方面抓社会消费品零售,一方面抓服务性消费。”
据统计,北京市服务业比重已超过80%。作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北京出台了提高生活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努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内贸流通领域发展的主线。
新常态后北京“三马车”如何驾?
卢彦表示,除了促消费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三驾马车”能找到什么新抓手,北京这几年也在不停探索。
卢彦提出,抓投资,就要精准加力有效投资,着力补短板。抓出口,就要提升“双自主”( 同时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
“抓‘双自主’产品出口,解决的是中国标准、中国质量问题,能够提升中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卢彦说,“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如何发出中国声音、中国标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常态需要新抓手,这是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