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资金超千亿难解渴 催热PPP效果待考验
本报记者 饶守春 北京报道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一句调侃的段子,随着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侵袭,不幸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随着这一情况的多次发生,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又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区域已在大气治理上做出多个举措,这其中包括关停一系列制药、煤炭等企业,且自2013年始,中央与各地政府对大气治理进行的资金投入,总额已超过千亿元。
然而,根据中国清洁空气联盟(CAAC)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现有的政府投资与此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这或意味着,在未来大气治理上,民营资本的介入将是大概率事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业内人士认为随着PPP项目的火热,这一模式引入空气污染防治或将奏效。但亦有专家对此表示,PPP并非万金油,且只在局部领域才有大作用。
政府投入仍不足
自上周以来,新一轮雾霾不仅影响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更蔓延至全国12省市,影响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而随着雾霾的时常“光顾”,如何治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采取行动计划的开端,始自2013年《大气十条》的发布。彼时,《大气十条》制定了2013-2017年为考核时间,规定全国重点地区和城市必须在2017年前完成一定指标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这刺激了各地政府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亦同步拿出巨额资金进行投入。以中央为例,由其设立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从最初2013年的50亿元一步步发展至2014年的98亿元和2015年的106亿元。
而除中央外,全国各地区域政府也同步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出资。其中,北京市在2013年、2014年分别出资28亿元和62亿元,并表态预计到2017年将共耗资7600亿元用于空气污染的防治。山东省亦不遑多让,在2014年耗资12亿元后,2015年则耗资53亿元用于空气污染防治。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与粗略统计,自2013年以来的三年间,全国各省市出资用于防治空气污染的专项资金,目前已经超过1000亿元,且仍在持续地高额增长。这些资金大部分被用于补贴有关企业的改造。
实际上,除去出资外,以河北省为例的省份还对区域内的近千家高污染行业企业进行了关停限产,这些行业包括煤炭、钢铁、电力以及制药等。
“关停限产并非治理空气污染的长久之计,甚至是治标不治本的计划。”北京一家国资券商环保行业分析师说,“首要考虑的仍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变,但这涉及的资金巨大。”
根据此前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7年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所需要的直接投资,则分别达2490.29亿元、2384.69亿元与903.58亿元。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存在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性投入、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如不能形成稳健有效的大气行动计划实施的投融资机制,大气行动计划实施所需的资金投入水平无法保障,则2017年三大区域以及全国大气行动计划目标难以实现。”上述报告指出。
PPP治霾待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广阔投资市场。
中投证券分析师徐闯表示,大气治理在今后将处于高速发展迈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的投资总额则将在8000亿元左右,若去除淘汰燃煤小锅炉(主要市场为新高效锅炉或者燃气锅炉等替代),空间则仅为4725亿元,较“十二五”的4000亿左右增量较小。光大证券分析师陈俊鹏则指出,以大气、水和土壤为主的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十三五”期间可达8万亿-10万亿元。
正因此,市场认为,时下最热的PPP概念,在此前水务、土壤等领域起到巨大作用的情况下,也将对大气污染治理同样有效。
先河环保(300137.SZ)有关人士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空气质量检测为主业的公司,也在去年由子公司与河北雄县签订了一份投资18亿元的包装印刷产业VOCs治理项目协议。
除此之外,近日,中国PPP基金还与吉林、江苏等9个省在北京签署设立省级PPP基金的合作协议,其中前者出资385亿元,后9个省共出资52亿元,用于近164个具体的PPP项目,投向则包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然而,亦有多位人士认为大气污染防治与PPP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市场预测那样紧密。
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尽管政府鼓励PPP来引进第三方治理,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声音很大,但效果并不理想”。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则认为,PPP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只有在局部合适的领域才有大作用,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却不属于合适范围。
“空气污染防治讲究‘点源管理’,也就是从源头上的工业治理和点上的社会治理同步结合,但这都不适合PPP模式的直接对接,因为无论源还是点,都只能由政府部门主导。”薛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而且与水务、土壤两个领域不同,大气不像污水、污土可以在地面存在,它并没有存量污染,所以在商业模式上是找不到落脚点的。”
不过,薛涛亦给出自己的意见,认为防治大气污染或可从三个层面着手,即第一步控制工业排放的超标行为,其次进行散煤、汽车等的治理,最后控制工业粗放的使用,“但这都很难,需要中央与地方的深度协调才可能实现”。
(编辑:林虹)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