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今天(28日)在京表示,如果中国能够正确的判断形势,遵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引领它,用正确的促进方式,就有望实现两个“L”型的增长轨迹。
在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财经战略年会2016”时,蔡昉以“两个‘L’型轨迹——中国经济增长近中期和远期”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蔡昉说,“首先我们不希望是经济增长是‘V’型的,或者说不能指望‘V’字型的经济复苏。”他说,原因是现在遇到的不是过去能够给带来“V”字型复苏的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的问题。
他分析说,一方面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人口红利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他说,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负增长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0年是峰值,2011年开始下降。
“我告诉大家,可能还会出现下一次劳动力短缺的高峰,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就是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以后,按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出劳动参与率还会提高,劳动年龄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等于经济活动人口,就是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蔡昉说,假设劳动参与率不变的话,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经济活动人口也就减少。“只有假设劳动参与率提高,才会出现经济活动人口的峰值晚一点到来的情况。但是现在劳动参与率还略有下降,那就意味着我们真实劳动力的下降比我这条线显示的要严重得多。”
蔡昉说,人口的趋势不仅是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经济增长,还通过劳动力供给短缺、工资上涨等影响经济增长。单位劳动成本等于工资除以劳动生产率,工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就提高,加速向发达国家靠拢,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 而劳动力的素质、人力资本是靠新成长劳动力来改善的,不断的新鲜血液,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如果这部分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存量的人力资本低的特征改善的速度就慢。因此预测人力资本的增量也是下降的。资本的回报率也相应下降。这些因素都是从供给侧降低潜在增长率的因素。
蔡昉说,中国经济增长近中期有一个“L”型的轨迹。就“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下限和上限应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蔡昉认为,下限肯定是按照“十三五”时期测算的,假如什么都不发生,就是正常趋势,平均是6.2%,当然每年是不一样的。
“我们设想,如果从明年开始改革红利逐渐显示出来,不用太高,就保持在今后四年平均6.5%的话,最后的结果会逐渐向上限靠拢。如果是这样的话,和这两条上限和下限相比,这条线接近于一个中近期的‘L’型轨迹了。”蔡昉说,从中近期看,“L”型轨迹的取得也得靠改革红利,必须得靠改革。
他说,为什么要设上限和下限呢?简单地说,设下限是必要的,如果突破了底线,突破了潜在增长率,就意味着会出现周期性失业,这是保民生的一个基本需要。但是超越了上限的话,就意味着一定是用刺激的办法,会导致增加的流动性进不到实体经济,最后流向了那些和竞争力比较无关的产业,导致经济泡沫,而这种情况当然也不想看到。
蔡昉认为,“现在最应该操心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经济风险,我们不希望有这个风险,所以要有下限、上限,如果可能做好的话,我们能争取得到一个‘L’型轨迹。”
至于长期的“L”型轨迹是什么呢?蔡昉认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等。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求“稳中求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
“财经战略年会2016”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介绍,年会主题聚焦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丝绸之路城市网与全球城市竞争力”等议题,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改革方向。
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还将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共同编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原标题:社科院蔡昉:中国有望实现两个“L”型增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