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是好,但不能今天响炮,明天关门,得让我们看见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干部在宣传脱贫产业政策入户调研时农民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是武川县委、县政府精准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在征求贫困群众意见后,镇政府整合扶贫资金,为经济薄弱村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旱改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基本收入;由村委会牵头新建大型恒温储窖的出租,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使脱贫攻坚有了资金保障。”大雪时节,在可镇乌兰忽洞村委会新修建的大型恒温储窖前,可镇副镇长白旭东向记者讲起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乌兰忽洞村委会储窖被农民们称为王三的经纪人承租,第一年年租金5万元,第二年将以竞价的方式出租,起价在10万元以上。这些租金都将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补助。
在储窖前,刚接完客商电话的王三告诉记者:“农户的土豆进库分类,变分散为集中,货源保险,货量足,信誉高,收购商乐意来,现在村民入集体储窖的积极性高得很咧。”
王三还准备自己出资把储窖前的地面硬化一下,方便货车拉运。他说竞价10多万元也要长期租用这个大储窖。
“经纪人就是要掌握市场信息,给农民多卖点钱,我们在西安、武汉、福州等全国各地的蔬菜市场都有信息联系点,每天掌握各地行情,调配土豆出售,好土豆卖不了低价。”王三总结道。
“原来村委会一点儿集体资金没有,现在建储窖有了租金,能直接帮助贫困户。”村民王银忠高兴地说。
武川县可镇共8个村委会,经过近年来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已有乌兰忽洞、福如东、巨字号、定相营等4个村委会通过发展集体产业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农村贫困群众脱贫“上了保险”。而耗赖山乡是武川县最早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施产业扶贫的乡镇,从2012年到现在通过发展食用菌村集体产业已拉动700多户1600多人实现了脱贫增收。
武川县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撑起了农民的“腰杆子”,更撑起了农村贫困户的“腰杆子”。
(原标题:内蒙古:集体经济撑起了农民的“腰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