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芸茜
6.7%、6.7%、6.7%,这么重要的数据,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已连说了3遍。不仅如此,2016年全年经济增长6.7%似乎也没了悬念,因为最后一个季度迎来6.7%的GDP增速早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GDP最终将以一条平缓的低位增速直线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致敬。惊心动魄的2016年已然走过,这一年,中国经济在去留之间、取舍之下走得异常艰难。
2016年,有一些人在离婚买房。不管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暴涨,还是地方政府完成财政任务拼命卖地的最后疯狂,都成为GDP连续三季度保持6.7%的功臣。
2016年,有个热门岗位是煤炭销售。煤钢产能的成功“瘦身”重新唤醒了沉睡许久的市场动力,一年前还在找客户的煤炭销售,如今被客户追着跑。
然而,成绩来之不易,但风险依然存在:楼市遭遇最高规格的严厉调控,“9·30”楼市调控新政一直到年底都在加码;越吹越大的资产泡沫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去产能去库存博弈从年初持续到年末;民间投资犹如坐上过山车,让人不仅感慨投什么都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中国外贸不确定性陡增;曹德旺年底“出逃”,给中国制造业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经济真的见底了吗?这是一个谁都不好回答,但谁又都想知道答案的难题。但结果很可能颇耐人寻味,因为如果问号都不成立了,答案自然就举重若轻了。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给出的答案是“在风中飘荡”,但对于中国经济是“L”底还是“U”型底的争论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不再提GDP增速,这也透露出中央淡化经济增速,更重视改革成效的意图,尤其是决策层力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在2017年显得更为重要。
“去留”之战
冬至过后,大秦线又出现了久违的喧闹。这条中国煤炭运输的主动脉,其运量多寡成为煤炭业兴衰的风向标。
2016年11月,大秦线货运量已同比大幅攀升近30%,达到当年初以来的最高点。从冷清到火爆,相隔的时间不过是短短一年。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煤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势推进。
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被定为2016年5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去产能”居首,反映了对其重要性的强调,会议还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
事实上,这不仅是两个行业的去产能,更是一场传统工业调整结构、重构生态的改革试验。借助一道道行政指令,中央于快速清理产业沉淤之际,也打破了行业固有格局,在市场、企业、地方政府之间掀起了一场疾风骤雨。
供需格局的突然转换给市场带来的“高烧”是业界万万没有想到的,甚至在冬季需求高峰来临时出现了阶段性的供求紧张、煤价飞涨。为遏制煤价的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更在短短两个月内连续召开了8次协调会,终于让过热的市场情绪渐渐平复,但一些地方的煤企却开始为了复产而蠢蠢欲动,这无疑为下一步的去产能埋下了隐患。
2016年,我国钢铁和煤炭的去产能目标分别为4500万吨和2.5亿吨,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这两个行业均已完成全年目标的8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快速的去产能并未对经济增长形势带来太大冲击,2016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来总结当下的中国经济运行状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信贷数据3个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指标在三季度之后也出现了逆转。
事实上,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能够稳定增长,房地产可谓功不可没。
2016年8月29日7时,上海徐汇区婚姻登记中心人满为患,前来离婚的夫妻从屋内排到了屋外,民政部门不得不“限号”办理。而这场闹剧的导火索竟是一条由房屋中介编造的谣言,谣言称“9月起上海市将实行购房信贷新政”。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条假消息竟然导致一手房签约量一路见涨。据上海房产交易中心数据,截至8月30日16时15分,当天上海新房成交1470套,比上一日同一时间超出约400套,连续4天突破1000套。
同一天,深圳楼市也疯了。当天上午,深圳诞生了全国新总价地王——310亿元。而两个月前,上一个深圳总价地王,才不过140亿元,两个月,翻倍!上半年,11家上市银行发布了半年报;其中,建行、农行和招行的新增贷款,一半以上来自房贷。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一度为保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楼市的疯狂最终也引起了中央的警觉。新华社一个月内4次发文,认为房地产去库存——加杠杆无异于饮鸩止渴,房地产中介要服务于“去库存”大局。
楼市的一片热火朝天,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高枕无忧。在国庆前后,多地开始出台新一轮更为严厉的限购、限贷政策,开始主动为房地产市场降温。
10月份以后,受楼市调控措施的影响,投资投机需求瞬间沉寂离场,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上涨幅度均较上月回落,特别是热点城市房价环比下降明显。
在限购与去库存之间,中央终于给出了答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定调让人们既喜且忧:喜的是,前三季度楼市可怕的高烧终于降下来了;忧的是,房价仍在高台上站岗,而离开了楼市的刺激,中国经济速度还能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吗?
“6.7”会是底线吗?
在底部平滑了三个季度之后,2016年经济成绩单也即将出炉。
多机构以及经济学家预测,2016年全年GDP增长6.7%左右,落在政府确定的目标区间之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2016年的经济工作缓中趋稳,稳中向好,预计全年GDP增速保持在6.7%左右,符合预期。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U”型底部,今年GDP增速可以达到6.7%。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预测,中国2016年全年GDP增长6.7%左右,CPI上涨2.0%左右。世界著名机构穆迪也发布数据,预测中国2016年实际GDP增长率将维持稳定在6.7%。
预测出奇一致,都指向了6.7%。
对此,马光远认为,数据的好转当然是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但因为短期数据的反弹,轻言“L型”拐点已经到来,不符合中国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新常态这个基本逻辑,不符合高层对中国经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L型”的冷静判断,也容易干扰供给侧改革这个大的主题。
事实上,良好开局的背后,也隐藏了一定的隐患。2016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增速同比回落2.1%,其中民间投资仅增长2.5%;外贸货物进口同比下降7.1%(以美元计),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0.1%。三大需求中,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面对新形势,现在市场更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经济迎来触底回升的拐点了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的判断是:“经济增速初步触底。”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像往年一样提及下一年GDP增速区间,这在不少专家看来,意味着决策层将淡化经济增速,透露出的信号则是中央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可能更高了。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认为,2016年会议体现的政策目标“重长轻短”意味较浓,“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为强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短期目标淡化,转而更关注供给侧改革等长期性目标。
当然,多数谈及2017年经济增速的专家也都认为,2017年GDP增速维持在6.5%以上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货币政策“X因素”
2016年,对中国货币政策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稳”与“进”的平衡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2015年的逆周期操作思路有所不同,面对外汇占款持续下降造成的流动性缺口,央行2016年仅降准一次,未进行降息,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提供流动性。
2016年连续三个季度增长率为6.7%,CPI增加到2%以上,PPI由负转正,PMI跃升到荣枯线以上……一系列经济企稳回升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6年初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
而中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下的基调是: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两个“稳”字道出了中央的底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去杠杆、去泡沫、防风险”,保持流动性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水平面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在稳健后面增加了“中性”二字,这意味着发生了明显调整。保持经济稳定依然是重要目标,但是资产泡沫和风险事件越来越成为危及经济稳定的因素,因此要遏制这些情况。
事实上,中国的货币政策2017年恐怕要面临“多难”而非简单的“两难”。目前M1增速仍然高企,市场流动性总体相对宽松,利率水平也不高,加上通胀和房地产泡沫,似乎货币政策在边际上的收敛是未来的主基调;但收敛的幅度和时机如何把握、如何避开海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将带来一定挑战。
在张立群看来,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意味着货币政策比起过去两年稳健偏松的基调会有所收紧,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收得过紧,以防引发市场动荡。
也就是说,“中性”不意味着宽松,也不意味着货币必然收紧,货币要为经济增长提供流动性。如果流动性减少,货币供给还是会同比例增加,即货币供给要满足经济增长的内生需要。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