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放管服”先手棋 赢得供给侧改革全局
卓尚进
2017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走出的“先手棋”,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展望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下好“放管服”改革先手棋,将赢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全局。
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推向纵深。”此次会议将全年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定格在“放管服”改革的不同层次上。对此可以预期,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将引领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坚持简政放权的具体体现。梳理一下此前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年的第一议题就会发现,2013年3月,本届政府成立后首次常务会议,重点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2014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项措施;2015年首次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措施;2016年1月13日的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可见,本届中央政府一直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年工作的“当头炮”。按照这一理念,国务院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逻辑,由强调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首先就要放开;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管得好才能真正放得开;再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服好务市场主体才能助其茁壮成长;到现在,“放管服”改革已形成三者内在联系、前后一致和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这充分彰显了本届政府“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决心和态度,持续释放改革的红利与动力。
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其目标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切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一些领域,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不够清晰,还存在政府部门干预市场主体的现象。深化“放管服”改革,其实质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做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近几年的简政放权,一些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已经被取消,留下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是要啃掉这些“硬骨头”,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内在构成。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实质内容包括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机制、创新各种科学有效的监管政策措施以及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如在降成本方面,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对此,只有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才能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才能赢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全局的全面胜利。
下好“放管服”先手棋,需要紧紧瞄准“放”。按照国务院的新要求,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53项),并清理规范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项)。积极探索将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逐步改为政府购买,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下好“放管服”先手棋,需要推进“放管结合”,认真落实“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加快营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要依法依规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着力营造“三个环境”,即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构建以法治为基础、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新格局。
下好“放管服”先手棋,要围绕“服”字做文章,真正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方面,要适应新动能加速成长的需要,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共享,加大对初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如在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立足创新驱动,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实体经济升级。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精心下好“放管服”改革先手棋,将赢得深化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全局,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