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超过1.5万亿 企业占比接近八成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王可然
1月10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2016年全社会R&D支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
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当中,企业占比达78%以上;而2015年全社会R&D支出当中,企业占比同样高达77%。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杠杆。从近些年来看,企业占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的比重年年递增,已经成为主力军。今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实现双向合作会成为一个主流的趋势。
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
万钢在工作报告中提出,预计2016年全社会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企业占比78%以上;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995年,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GERD/GDP)开始逐步增加。1994年开始编制的《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力争使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50%左右。
从科技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14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其中企业研发支出超过77%,R&D经费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1%。而2014年企业支出占比也达到76%。
竹立家表示,国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50%的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全社会R&D支出占比已经多年超过70%。说明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0%的目标早已经实现,甚至已经超过了70%,但是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本国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价值创造主体还依然任重道远。比如我们的企业只能从苹果手机中分到不足10%利润。我国企业除了提高科研支出占比以外,还要在高技术创新上下功夫。”竹立家说。
万钢在部署2017年科技工作内容时也提到,未来将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科研自主权将落到财物支配
1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深入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行科研管理清单制度,实施更加方便简约有效的规则,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同时,李克强指出,要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人才流动、兼职兼薪等政策落实力度,使创新者得到应有荣誉和回报,增强科技人员的持久创造动力。
而在去年5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介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时,曾提到将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50%用来激励科研团队。
去年5月23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有关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万钢表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来推动科技人员创新,让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能够投身创业活动,给他们很好的支撑,并建立制度性保障。
竹立家告诉记者,科研经费改革一直处于“松绑”与“收紧”的博弈中。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在没有放开前,都由行政领导掌控。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也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尤其是在科研经费报销的链条中,财务人员常常成为政策精神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夹心”,产生诸多抱怨。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小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经常帮助导师做项目,但并不清楚项目的经费,“做项目经费的预算比较麻烦,尤其是横向课题,很难精确作出预算。项目结项时,导师甚至会拿自己的钱请帮助做项目的学生吃一顿饭,表示感谢。”
在竹立家看来,以前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犹如“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是一种机械式的细分。现在放开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并不等于绝对的自由支配,而是建立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层面之上。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