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本是湖区渔民准备围网捕捞、鲜鱼上市的时节,而位于湖北鄂州梁子湖东南部的涂镇湖,却不见养殖场渔民捕鱼的忙碌场景。
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在总结历年来湖泊利用保护得失的基础上,决定在平原湖区探索退圩垸还湖,将2016年汛期分洪的200多个圩垸,绝大部分实施永久性还湖工程,让水回“娘家”,不少地区通过扒堤、建闸等方式,有序开展退渔还湖、退田还湖,逐步恢复扩大湖泊面积。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实施退垸还湖地区,当前普遍面临耕地核减和移民安置两大难题,亟待国家政策支持,有序恢复扩大湖泊面积。
人进湖退:1332个湖泊仅剩755个
洪湖、长湖、三湖、白鹭湖,这四个相互连通的湖泊,曾是江汉平原的重要水涵养地。长期围垦造田,使四大湖泊面积从1158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0平方公里,其中三湖、白鹭湖现已完全消失。2016年洪涝中,四湖流域成为重灾区。紧邻荆州市城区东北的长湖,2016年7月水位居高不下,一度突破历史最高,倘若溃堤将直接威胁上百万居民安全。
曾经湖泊星罗棋布的湖北,过去数十年来在湖中筑堤围坝,将部分湖泊改造成鱼塘、田地,甚至群众居住的圩垸,导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不少湖泊彻底消失。
“20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90年代后城镇扩张是湖泊大量减少的主因。”湖北省湖泊局副局长熊春茂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1950年首次统计时,湖北共有湖泊1332个,面积为8528平方公里;现在仅755个,面积缩至2706平方公里。数量减少近一半,面积减至约三分之一。
湖泊数量与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导致湖泊库容减少,湖区防洪压力骤增。《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夏汛期全省过半湖泊最高水位超保证,四分之一的圩垸破溃分洪。据统计,2016年夏季汛期,湖北755个湖泊中,有438个最高水位超警戒,105个最高水位超保证。全省850多个湖泊圩垸中,215个分洪调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痛定思痛,“千湖之省”湖北开始反思历年来湖泊保护与利用的得失,决定在平原湖区探索退圩垸还湖,将2016年汛期分洪的200多个圩垸,绝大部分实施永久性还湖工程,让水回“娘家”,探索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协调发展的湖泊保护新路。
20世纪70年代为围湖养鱼修建的近两千米长的湖堤被破除后,面积1.6万亩的涂镇湖从养殖渔场重新回到梁子湖自然水域的怀抱,再也看不到养殖场渔民捕鱼作业的忙碌场景。
鄂州市防汛办主任李从定说,包括涂镇湖在内,该市目前已有14个圩垸实施永久性还湖工程,加上武汉市的还湖面积,梁子湖作为武汉城市圈战略备用水源地,面积一下增加80多平方公里,防洪调蓄功能大幅提升,水质安全也得到更好保护。
不仅在鄂州,湖北省多个地市均已陆续实施退垸还湖。全面开展退渔还湖,拆除围网小湖并入大湖;重点实施退田还湖,不再修复分洪湖堤,田地变湖面;有序推进退垸还湖,搬迁安置垸内居民,一系列还湖工程正在湖北各地陆续展开。
长期从事湖泊保护科研工作的武汉大学教授于丹说,各种还湖工程的实质是人退湖进,既应防洪调蓄之急,又谋绿色发展之远。
退田还湖:围湖改造的农田处置成难题
走在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习口村,围绕水面超过21万亩的长湖湖堤,在村里延伸出一段民堤。民堤内是有9个村民组承包地的马子湖民垸,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2016年汛期,由于长湖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马子湖民垸被扒堤分洪,堤内养殖场和农作物损失惨重。
习口村4组村民马大山说,马子湖民堤是20世纪70年代村民建的,过去40多年来已经历过三次分洪。现在养殖场、鱼粉厂都已搬迁后,就会修建闸口放水,垸内大片农田将被淹,“其中就有我家两亩承包地”。
“日益突出的防汛压力和生态约束,让各方重新认识湖泊的重要性。”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说,过去吃不饱要围湖造田,现在单产提高,退田还湖不会影响粮食安全。一场大水造成的损失,就可能使之前数十年的心血白费,地方政府与农民群众都支持还湖,“我们计划未来两年内,全市还湖退垸42个,包括三湖、白鹭湖在内,恢复库容超过10万立方米的湖泊16个”。
据了解,湖北省2016年借汛还湖,计划对上百个圩垸实施永久性还湖工程,总面积约527平方公里。
不过,熊春茂说,这些圩垸通过围湖改成农田后,在80年代都已承包到户,粗略估计垸内农田中约有60%被划入基本农田,“退田还湖中,这些基本农田如何处理处置,成为最棘手难题”。
荆州市正计划对因围湖造田而消失的白鹭湖、三湖退田还湖,两个湖泊退田还湖面积约10平方公里。作为产粮大市,全市耕地中96%以上都是基本农田。当地干部反映,这些基本农田指标通过什么方式调整,或者核减,目前政策并不明朗。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记者在鄂州市梁子湖区采访时,当地干部反映,现有法律法规规定基本农田不能种树养鱼,但能否还湖变成湖面,尚无政策明确。在没有具体政策依据背景下,将基本农田用于还湖,“若要因此被问责或处分,就太划不来”。
移民搬迁:生态补偿地方财政难以负担
一些正负责实施退垸还湖的基层干部表示,在现有国家投资项目中,能覆盖退垸还湖移民搬迁的很少。鄂州市委书记李兵说,当前能勉强适用政策仅有农村危房改造,及发改、民政少数专项资金打包,还远不足以补偿农民建房成本。
7月中旬炸堤分洪的牛山湖,过去20多年一直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淡水鱼、大闸蟹养殖基地。随着牛山湖与梁子湖合二为一,有279名职工的牛山湖渔场也被迫转型,从围网养鱼转变为尝试发展休闲旅游。
51岁的渔场职工朱培姣一家人,过去30多年都是靠承包牛山湖10多亩水面养鱼为生,平均每年纯收入有10多万元。炸堤后湖水淹掉她家房屋,政府正新建安置房,“但我们今后的生计咋解决?”
荆州市政府副市长袁德芳说,荆州市正在推进的四湖地区退垸还湖面积达63.3平方公里,涉及搬迁人口8809人。退垸还湖涉及工程建设、移民征迁与补偿、就业安置、土地调整等多方面问题,其中移民安置和长远生计安排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决定退垸还湖工程能否顺利推进。
“退垸还湖移民安置,迫切需要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光靠地方财政资金承担不起。”荆州水利局局长郝永耀说,住在圩垸的群众反映,隔几年遇到一场洪水,低洼地的鱼塘、莲藕就要损失惨重,老百姓搬迁退出很积极,但前提条件是要安置好,有保障。
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部统计数据显示,纳入还湖范围的200多个圩垸,涉及转移人口11.75万人。首批还湖圩垸预计需要搬迁3万人,第二批移民安置任务较重,需搬迁安置人口8.7万人。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不少已实施退垸还湖的地区,针对湖水淹没农民承包地,政府采取支付土地流转费方式予以补偿。已有13个圩垸永久性还湖的鄂州市梁子湖区,涉及被淹土地和鱼塘总面积超过3万亩,目前按照每亩200元至400元不等的标准补偿流转费,由此每年区财政需支付资金超过600万元。当地干部反映,这笔生态补偿的支出,全靠区级财政负担难以持续,亟待明确分担机制。
(原标题:耕地核减和移民安置成挑战 “千湖之省”还湖工程遭遇人湖共生“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