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出席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虽然“一带一路”会遇到逆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甚至是严重阻碍,但是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务实,有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扩大和深化各国合作不可阻挡
李伟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但至今效果并不理想,全球经济增长仍处于低位徘徊。在应对世界范围大挑战过程中,一种对全球化悲观失望的情绪正在蔓延,逆全球化的政策政治主张似乎越来越有市场,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层也越加明显。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大选,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全球化前景的担忧,可以想见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必将遇到新的挑战,甚至会遭到严重阻碍,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务实,有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李伟从四个方面佐证上述结论。
第一,扩大和深化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类在追求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合作,也能够合作。当前,各国之间的合作尽管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和摩擦,但无论如何当今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在平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高于一多百年前,更高于两千多年前。
第二,扩大和深化合作是迫切的现实需要。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摆脱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是各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发展实践来看,全球化将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增进人类的总福利。逆全球化而动,只会拖延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复苏的进程。目前全球化所有遇到的障碍,原因在于全球化红利在国与国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没有公平分享。未来应该改进推进全球化的方式方法,使之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而不是拒绝合作,退回到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第三,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具备越来越优越的条件。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海洋运输技术的快速进步,各国的产业主要向沿海地区集中,各国的经济往来通常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沿海地区之间,内陆地区相对被边缘化,这些地区之间以及他们与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重要性也相对弱化。随着陆路技术因素,特别是高铁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物流组织方式当中的大范围运用和海天连运的发展,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从物质条件上看,“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都将会有越来越强的支撑力量。
第四,“一带一路”合作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愿意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共建当中,有40多个沿线国家和我国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文件。去年底,联合国193个会员一致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大决议。
在合作中发展机遇创造机遇
李伟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在合作中发展机遇,创造机遇。
第一,要抓住看得见的机遇,抓紧展开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过程中,基础设施落后是这些国家发展的短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愿望迫切,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比较强的竞争力,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一批在设计、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2016年年度全球承包商250强当中,中国有65家企业上榜,数量居世界第一。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沿线国家新签工程合同达到了1.2万份,累计合同金额达到了2715亿美元。
还要抓住产业发展方面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他们过去都是资源输出型国家,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使他们越来越重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我们有技术优势、产业配套优势,也有更丰富的发展经验,在这个领域双方合作空间极为广阔。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要善于发现已现端倪,而尚未显现的,要逐步扩大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习俗多样,信息交流不便,相互之间的了解并不充分,不仅不太了解合作伙伴在发展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不了解合作伙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合作,扩大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认识,发现那些已经存在但尚未显露的行为。不接触、不合作,一些合作机遇就永远无法发现、无法知道。
共建“一带一路”要敢于创造新的机遇,不断深化合作。有一些潜在的合作机会由于受到现有投资贸易政策的限制,不能成为现实的合作机会,通过政策沟通可以消除政策和体制机制的障碍,把潜在的合作机会变成现实的合作机遇,这种合作新机遇我们称之为政策创造型新机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和各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场空间的扩大,一些新的合作机会将不断涌现出来,现有的合作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也将不断创新。
第三、中国企业既要在“一带一路”合作当中发展壮大,更要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中国企业要利用好这次机遇,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要利用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产能合作,让闲置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利用,要利用海外低价的要素资源,通过在更广大的地域优化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来应对国内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的压力。要利用发达国家结构调整的机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和国际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与沿线国家进行持久的合作,才能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应注意四方面问题
李伟建议,中国企业在分享“一带一路”机遇的同时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是处理好自身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总体比较脆弱,沿线人民对本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也越来越关注,历史上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自身的利润增长,将污染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运营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
二是与当地居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从国际经验来看,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如果不能让当地民众分享合作所带来的福利增长,这些企业在当地就不大可能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三是不仅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要在社会发展当中发挥应有作用。企业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应把利润增长作为唯一目的,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热心公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进当地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是要增强规则意识。中国企业无论是开展贸易,还是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都要遵循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通行规则。中国企业应自觉遵行国际通行的规则,以自己的担当和作为,为建立一个有规则、有秩序、既竞争又合作的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原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共建“一带一路”前景依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