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培育发展新动能应抓好五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16 17:30:28

  1月1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新闻网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结合本届论坛的主题“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苗圩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

  新旧动能转换切忌顾此失彼

  苗圩认为,“制造强国”建设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苗圩说,正像在制造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一样,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也会有所下降,但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其作用就不重要。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旧动能的转换。

  一是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两者不能对立起来,而要有机地结合,不要顾此失彼,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鼓励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样刻不容缓。

  二是提升工业的基础与制造业创新这两种关键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动力。讲到创新驱动,苗圩说,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像零部件、工艺、材料、专用设备,包括标准检测这些基础能力上不去,要想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起不来的。创新驱动应更多地投向基础产业,更加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只有基础打牢了,将来我们的发展才可能更加顺畅。

  第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一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

  我们现在在创新上的投入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尽管投入占比已经超过销售收入的1%,但国际上一般平均是2%—3%)。企业除了在地位上、作用上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投入上也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化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一方面可以带来重构性的效应,既能够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包括制造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也能够牵引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实现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构,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两个IT的融合,还可以实现倍增效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把分散在世界各地闲置的、有用的资源集聚起来为发展所用。如果把这些资源应用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红利”助推“制造强国”建设

  苗圩认为,未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发展的机遇上来看,可以充分发挥“四大红利”的作用。

  一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制度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金融财税、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领域,已经陆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进一步破除垄断,进一步减轻企业的外部成本,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来促进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

  二是基于高素质劳动者的“新人口红利”。我们原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红利已经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值得重视的是我们现在还有人口的质量“红利”,每年我国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体,无论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通过他们在各个领域里积极发挥作用,都将成为我国新的人口质量“红利”。

  三是基于创新驱动的“新的资源红利”。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必须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些传统要素的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信息这些方面的投入和驱动发展上面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生的新资源红利。

  四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全球化的红利”。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第一拨全球化的红利正在日趋弱化,但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推进,又带来企业“走出去”的新一拨全球化的“红利”。在此过程中,我们仍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引进来”也要提高引进的质量,“走出去”也不能把落后的产能、淘汰的产能放到人家那里去。

  关于所面临的挑战,苗圩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二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减弱。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我们不光要看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苗圩强调。

  五个着力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苗圩表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成为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紧迫任务。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国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要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将加快实施以智能制造工程为代表的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链环节当中的应用。对中国的工业企业来说,既要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要脚踏实地实现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二是增强创新动力,加快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新思路,我们借鉴了美国制造业振兴的计划,美国提出来到2020年要建设15个左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中心,政府要投入,更多的是企业要加大投入,把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2016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试点,即动力电池的创新中心,集合了行业内十几家汽车厂和几家电池厂等各方面的力量,总投资超过10亿元。这个从一开始就构建全新的体制,按照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去运营的新的创新中心,希望走一条新路,而不是走一条国有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型研究机构的老路。

  三是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释放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今年我们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释放发展的红利,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中介服务,要取缔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吸引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制造领域。制造领域是高度依赖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我们看到,一方面很多制造企业缺钱,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无处可投,原因主要是制造行业盈利时间太长,盈利水平太低,所以大家有钱也不愿往制造行业投,包括制造行业的一些企业赚了钱以后,也不再继续投入。在一时不能改变制造业盈利周期长、盈利水平低的状况下,结合政府的资金、行业的资金,去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能够保底,使社会资本投资有一个保底的回报,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把更多的社会资本积聚起来投向制造业。

  五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在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的建设过程当中,要更加注重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制造业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使他们发挥出聪明才干,使他们能够带领这个企业更好地发展。

  最后,苗圩表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不仅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个战略性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我们的制造业由大变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 着力点 动能 部长

猜你喜欢

微软Bing市场份额不增反降,谷歌搜索“一哥”位置

微软将ChatGPT集成进Bing,并在GPT-4的推动下拥有自己的生成搜索体验,可谓抢尽“搜索一哥”谷歌的...更多

2023-05-15 18:27:36

一图读懂 | 美股期权隐含波动率排行榜 (5.15)

隐含波动率(IV)是对一支股票年内价格变动的预估,反映投资者对未来价格波动程度的预期,是期权定...更多

2023-05-15 18:44:03

财报前夕,腾讯股价一度涨超4%,这次业绩将会有怎

在财报发布的前夕,腾讯结束了连续一个月的股价下行趋势,在5月15日一度涨超4%,说明市场对本次腾讯...更多

2023-05-15 18:28:01

【环球新视野】北水抢筹科网股!加仓腾讯近12亿港

2023年5月1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16 53亿港元。$腾讯控股(00700 HK)$、$美团-W(03690 HK)$、$中国海洋石油(00883 HK)$分更多

2023-05-15 17:40:54

巴菲特看好的日本股市,要创33年新高了 环球精选

坚实基本面推动日股上涨,同时外资流入和回购潮支撑日本股市情绪。“股神”又押对了?5月15日周一,...更多

2023-05-15 17:32:45

财报前瞻 | 获多名分析师看好,沃尔玛Q1业绩有

随着最新一轮财报季继续如火如荼地进行,本周零售行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其中,$沃尔玛(WMT US)$将于5月18日更多

2023-05-15 16:35:32

环球要闻:每日期权追踪 | 罕见认错!特斯拉召

编者按:《每日期权跟踪》紧跟期权市场,关注博弈动向,为牛友提供多维度机会参考,助力牛友掌握投...更多

2023-05-15 16:36:38

港市速睇 | 港股午后强劲拉升!三大指数齐涨超1

富途资讯5月15日消息,港股三大指数午后强势拉升,恒指一度收复2万点关口。最终,恒指、国指涨1 75%,科指更多

2023-05-15 16:44:40

易点云(02416.HK)今起招股,发售价每股10-12港元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更多

2023-05-15 16:43:09

每日快看:又一里程碑!港交所:“互换通”正式启

5月15日,港交所正式举行互换通上线仪式,香港政、经两界大佬齐聚金融大会堂,包括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更多

2023-05-15 1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