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硬骨头怎么啃?
国务院常务会议41次研究简政放权
专家: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共减少600余项
文章导读: 1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2017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部署的“当头炮”依然是“简政放权”。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会客厅。总理说,许多政务大厅偏重精简办事流程,你们更重服务,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不仅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要提升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期)
1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2017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部署的“当头炮”依然是“简政放权”。
本届政府自成立以来,已连续5年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年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据统计,本届政府成立至今,已经有41次国务院常务会涉及“简政放权”议题。也因如此,“简政放权”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领域最为熟知和热议的词汇之一。
可以说,简政放权不仅打通了政策落实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 让那些备受百姓和企业诟病的多重审批和乱收费现象得以治理,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接下来,这项改革该如何继续往前推进?
连续5年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
2017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走出的“第一着棋”,是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提出有近两年时间。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
“放管服”三管齐下改革思路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逐步提出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2013年,在本届政府组成之初,便把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扩展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
记者注意到,之前几届国务院组成之时,全国人大通过的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2013年本届政府组成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案》,增加了职能转变的内容。改变背后寓意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经过多年的行政改革实践发现,仅仅改机构不行,如果只精简机构和人员,而政府职能没有转变,政府还是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方面容易造成机构的反弹,陷入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另一方面权力集中于少数部门和人员手中,也增加了腐败的风险。所以,必须行政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放’、‘管’、‘服’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举措,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如果要想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整体功效,就必须协调推进。”
1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三个议题,分别对应着“放管服”改革的三个层面:决定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并清理规范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审议通过“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部署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坚持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梳理在此之前的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年的第一议题便会发现:2013年3月,本届政府成立后首次常务会议,重点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2014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项措施;2015年首次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措施;2016年1月13日的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加上今年1月4日的常务会议提出再取消一批简政放权改革举措,本届中央政府连续5年工作的“开门炮”都是“简政放权”,可见,本届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工作放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共取消和下放600多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推动简政放权的最直接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
2001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1〕71号),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本届政府成立之初,李克强总理曾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承诺:对国务院各部门现存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从2013年开始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举措,其进展和效果已经超出原来预期。王满传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之前的10多年,国务院分六批将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了近70%,剩下的30%是更加重要、更为核心的权力,越往后越难。本届政府成立以后,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到2014年底就完成了削减三分之一,不仅提前超额完成承诺目标任务,而且还在持续‘加码’深化这项改革。”
实际上目前有的部委只剩下一两项行政审批,这些事项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没有取消。“根据我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务院部门层面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了600多项,另外取消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200多项。不仅是行政审批,简政放权的其他项目,比如非行政许可项目彻底清零,职业资格取消了433项,中介服务减掉了300多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减少了85%等,成效也很显著。”王满传说。
“放管服”改革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事实上,简政放权效果好不好,要看老百姓的“获得感”有多少。
简政放权推进4年来,全国各地大量“证明”被取消,尤其是社会关注的一些老人领养老金时需要出具证明“自己还活着”、证明“我妈是我妈”之类的“奇葩证明”被废止。这些被取消的证明涉及婚姻家庭、住房服务、社会保障、收入财产、医疗卫生、户籍身份等10多类,要求开具的单位涉及政府部门以及法院、群众团体、银行、保险、民航、铁路等国有企事业单位。
除了取消各种证明,曾经每年巨额的公共服务垄断高收费也是百姓多年的痛点,比如,给人事档案安个家一年要花200多元;为户籍卡“安个家”需数千元等。现在,档案管理费不用缴了,也不用考那么多的资格证书。尤其是职业资格认定实现了“三连消”,共取消433项。至此,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可和认定事项已取消70%以上。
从烦琐的手续,到公共服务垄断高消费,再到职业资格认定和取消,在2016年,不少都与我们挥手告别,老百姓也切身感受到了简政放权所带来的便利。
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接下来的“放管服”改革面临的难度更大。
“可以说,我们‘放管服’的改革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现在取消的不再是之前那样‘明显不合理’的审批事项,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但‘骨头’再硬我们也要‘啃’。我们之所以紧紧扭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不放,就是要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切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何理解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深水区”和“硬骨头”?王满传表示:“简政放权,刚开始时放下的权力相对不那么重要,含金量不那么高,越到后面含金量会越高,也是权力部门最不愿意放手的。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涉及部门核心权力和利益,有的部门确实不想放;另一个则是放下去地方承接不了、监管跟不上,风险比较大,因而必须先提高监管能力再放。如果监管跟不上,放下去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危及公共安全。比如食品药品审批这一类,放权到地方,地方要有这方面能力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设施。”
下一步要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1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瞄准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尤其是“红顶中介”。
“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经取消了许多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一定要下决心清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特别要坚决整治‘红顶中介’!”李克强总理强调。
王满传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红顶中介”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隶属于行政部门的服务性机构或社会组织;二是由政府部门下属单位“翻牌”而来的市场或社会组织;三是表面上是独立的市场或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与政府机关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介服务机构。
提出整治“红顶中介”并非首次。在此之前的2015年1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要求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李克强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红顶中介”们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
在部署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时,李克强总理曾形象地指出,要警惕一些审批事项换个“马甲”,由政府职能转到与政府关联的“红顶中介”,要彻查“红顶中介”代替行政收费等现象。
“近年来,本届政府已取消了300多项中介服务事项,但‘红顶中介’仍是一个难点。不少中介服务机构过去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或者跟行政部门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联系,提供的中介服务表面上看是市场行为,实际上缺乏规范,还带有一定的垄断性,收费高、服务差。但你不找他评估,政府部门就不能审批,企业反映强烈。因此,接下来,要锲而不舍,继续大力整治‘红顶中介’。”王满传说。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