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专访林毅夫。
新浪财经 王茜
新浪财经讯 瑞士时间1月18日消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在第47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接受新浪财经专访。他指出,当前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反全球化思潮对中国不利,要待对症下药。基建合作将可能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切入点,中企有机会从美国巨额基建计划中获益。
林毅夫再次表态不支持人民币资本账户完全开放。针对当前国内出现人民币资金非理性流动的情况,他指出,业内对资本账户应作必要管理已经达成共识。从经济实体面来看,人民币长期应该升值。
林毅夫还指出,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可与供给侧改革的补短板结合,进而推动产能过剩部门转型升级。应鼓励地方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投资,解决政府采用短期债务作长期投资而产生的期限不匹配问题。
反全球化思潮对中国不利亟待对症下药
新浪财经: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近来涌现反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您认为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吗?这对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林毅夫:(反全球化思潮)这是一个事实,包括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等都反映了在过去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出现了移民、社会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这些问题,是不是全球化造成的?很多人就简单地把它归因于全球化。
今年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做了详细分析,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全球化造成的。中国人讲,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发达国家的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但是全球化并不是这些问题的原因,全球化对各个国家来讲是互利双赢的,所以还是应该不断推动全球化。
当然,要想法设法来解决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全球化被逆转,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当然会受到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全球化发生逆转对每个国家其实都不利。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习主席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是非常关键的,他把当前问题背后的原因做了较好的分析,并且(针对)在推动全球化继续进行的过程中,各国怎样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的经济增长相对疲软的情形,怎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及怎样创建一个公正的共享的社会,提出了的新的倡议。
中国人讲思路决定出路,如果倡议能落实,有了好的思路就会有好的出路。
中美可联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建投资
新浪财经:您近日建议中美联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建投资,但目前许多观点都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经济关系前景严峻,为何您认为中美有海外基建投资合作的可能性?您怎么看待特朗普正式上任后,中美经济关系的变化?
林毅夫:大家对中美经济关系相当关注,因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有很多(针对中国)言论,如果他真是那样做的话,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美国。但是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应该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共同点作为突破口,来加强中美合作。
就像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全球气候变暖,中美联手推动巴黎协议,对世界做出了贡献。现在特朗普上台以后,他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恢复美国经济增长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过去的研究,发展中国家每投资1美元,会增加70美分的进口,其中35美分将流入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扩大发达国家的出口,增加发达国家就业。(中美投资海外基建)这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新的尝试。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比较有经验,推出了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在(基建)这方面中美容易形成共识,以这个共识作为切入点,中美的关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对话、相互了解,往好的方向发展。
中企有机会从特朗普基建计划中获益
新浪财经:您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巨额(5500亿美元-1万亿美元)境内基建计划真正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启动,美国经济是否能因此获得全面提振?中企是否有机会参与其中?中国基建投资回报率问题饱受争议,在投资回报率上,中美会出现差异吗?
林毅夫:我个人认为,特朗普上台以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一方面,这是特朗普竞选当中很重要的承诺;另一方面,现在美国的众议院和参议院都是在共和党的控制之下,总统和两院是同一个党派,易于政策的推行。
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期能够创造就业,长期对其基础设施的老旧(改善),对生产力和效率(增长)也会有一定的贡献。总的来讲,应该是正面的(影响)。对恢复经济能起多大的作用?应该说是会有帮助,但是对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包括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等等,才能完成复苏。
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给企业多大的机会,我想直接、间接的(机会)总是会有的。因为美国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加对钢材、建筑施工设备等的需求,在这些领域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品)提供国,所以(美国)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对中国是有利的。
那么基础设施建设回报有多高?总的来讲,它本来的回报就会比其他产业投资低一些,因为它是一个长期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比如说,一个10年回报期的项目和一个50年回报期的投资项目当然会不一样。也就是因为基础设施作为长期投资的特性,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低,(因此)政府应该来做。
政府什么时候做最好呢?在经济比较疲劳的时候做是最好的:短期可以创造需求和就业,长期可以提高生产力,而且各种成本也会比较低,包括资金的价格和原材料的价格。因此,我想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简单地用其他产业的回报率作为参照系评价。
业内对资本账户进行必要管理已达成共识
新浪财经:当前中国资本流出加速,加之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债务问题,国内的担忧情绪在上升。您很早以前就表示过您不赞成资本账户完全开放,您目前还是持相同观点吗?您认为当前中国是否需要加大资本管制力度?
林毅夫:我当然还是持同样的观点。我当时不赞成就是担心(出现)像目前这种因为市场预期的变化,包括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变化,造成的人民币资金非理性流动。
当然,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去倡导资本账户完全开放,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金要完全自由流动,而在2013年他们改变了政策,认为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比较宽松,政策可能会变化的状况下,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进行资本账户管理。
目前从经济实体面来看,我认为中国人民币长期应该升值。因为像我们每年保持6.5%的增长,我们人口增长只有0.5%。这实际上代表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像美国经济增长为2.5%,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最多2%,我们劳动生产率比他们高四个百分点。在这种状况下,从经济实体来分析,人民币应该看涨。
人民币短期汇率的变动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要避免这种非理性的流动,对人民币账户进行必要的管理,是大家已经有的共识。
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支持投资
新浪财经:您怎么评价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取得的成果?您提出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补短板结合,对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城镇化进行投资,如何理解“适度”呢?这会否对各级政府债务问题带来压力?
林毅夫:我们现在的政策是适度扩大国内需求和供给侧改革两方面并重的,但是过去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我觉得两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补短板是需要投资的,因为我们在许多产业上都处于中低端(阶段),要往中高端发展就需要投资;基础设施还有不少瓶颈,消除瓶颈需要投资;环境(问题)存在不少的压力,要改善环境也需要投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程需要住房和公共服务,也需要投资。
因此把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用在上述这些补短板的投资,它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必要的内容。而且有了投资以后,就会对钢筋、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的部门产生需求,它也是去产能的措施。目前,杠杆率最高的就是产能严重过剩部门,如果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情况就会好转可以还债,杠杆就可以降低。
要投资的话,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是要加大投入,投入就会带来政府的支出增加。目前大家关注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赤字。总的来讲,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从比重来看并不大。现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总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57%,其中中央政府17%,地方政府40%。从世界角度来看,这样的水平是不高的,在大部分国家,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0%,像日本达到了240%。
那么有问题的是什么?是我们过去地方政府借银行或是影子银行的债务来支持基建,用短债来支持长期投资,存在期限不配套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建设债,用长期债务支持长期投资。地方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来支持投资的空间还是相当大。
中企海外并购应把握供给侧补短板需求
新浪财经:您去年曾提出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追赶型产业企业海外并购先进同类。不过,当前中企海外并购遭遇的阻力和壁垒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涉及先进技术领域的海外并购。您怎么看待这一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除了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中企提供其他支持吗?
林毅夫:是有一些问题出现,过去也有。过去并购比较少,所以出现问题的绝对量少。现在量多比例也逐渐增加,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总的来讲,我们现在进行海外并购还是比较好的时机。发达国家的不少企业技术比我们好,产品质量高,我们与之相比有差距。如果能够进行并购,可以用其技术来提升我们产品质量,并且开拓海外市场。
在这个(并购)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需要投资保护协定,同时也需要人才培训,这些方面政府都可以做一些工作。现在国内有(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需求,国外有(投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对我们的产业升级会有很大帮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