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两会的召开引人瞩目。而对于有着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身份的上海,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针对这些疑问,2017年1月17日,列席上海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张兆安认为,从2016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上海经济总体上保持稳定,结构出现优化,表明上海因为这几年的创新转型、结构调整,效益开始显现。
2017年,上海要更加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尤其要实施好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两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培育好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1世纪》:从上海过去一年的经济形势来看,你认为2017年上海经济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张兆安:相对全国来讲,上海结构调整是比较早的。因此,当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还比较高的时候,上海坚持结构调整,牺牲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而这两年,当全国经济增速下降的时候,上海经济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这表明,结构调整不仅必要,而且早调整早得益。
不过,2017年,上海经济发展还是面临着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长期性低迷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增长阻力。再加上英国脱欧、欧元区复苏困难、欧洲向右转倾向、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美联储加息、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又增加了全球政治经济未来发展的变数。这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都对中国经济包括上海经济增长带来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国内来看,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仍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尤其表现在经济增长全面的动力支撑仍然不足,各种不确定因素出现,以及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再加上改革开放需要继续深化,结构调整任务需要深入,产业发展替代需要时间,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培育等,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这都会对上海经济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认为,2017年上海要按照“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继续坚持创新转型,继续优化改善结构。当然,也需要更加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尤其要实施好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两大国家战略,并且进一步培育好新的经济增长点。
《21世纪》:你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张兆安:具体来说:一是在产业方面,要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新经济”、“双创”,现代金融业、文化创意、新型服务业等,在转型升级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充分释放制度红利和开放红利,如自贸区试验,浦东的“双自联动”等。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关键是如何把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优势发挥好。如果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衔接好,上海经济就会取得大的发展。
上海外资质量提升
《21世纪》:促进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降成本”,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张兆安:目前,企业的成本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市场因素决定的成本,主要由市场规律调节,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第二个是制度因素决定的成本,比如税费、社保成本、公共产品服务价格等。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已经定为五大任务之一,尤其要降低制度性成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给予中小微企业减免税、取消一些收费项目、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等,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当然,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可以相对地降低企业成本。
《21世纪》:去年下半年,上海外商投资实到金额出现连续数月下降,上海吸引外资的活力是不是在下降?
张兆安: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上海通过扩大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从引进外资的历史进程来看,外资的结构在优化,外资的质量在提高。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新经济、新型服务业、研发中心、总部经济的外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在上海创新转型进程中,外资引进不仅要讲究数量,而且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当然,引进外资的数量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有关,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有关,上海只要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环境建设完善好了,上海仍然还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地和桥头堡。
(原标题:专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 上海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成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