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环京津区域既面临借力崛起、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分散布局、同质化竞争的严峻挑战。日前,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河北蓝皮书: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17)》科学分析了河北环京津重点区域的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一次新的产业规划和重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必须强化产业分工与省内区域合作。然而,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河北省重点承接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过程中存在同一产业领域布局碎片化严重、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大多数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自为政甚至饥不择食,存在严重的“鲸吞”思维,导致承接的产业项目十分庞杂,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优势,碎片化严重。有些地区过于看重承接的产业项目数量和签订意向的投资额度,实际上产业项目过于零碎,数量虽然庞大,却无法打破以往零散的低关联度投资格局,无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实现结构质量转型。
除了碎片化,产业结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近年来承接落地的产业项目基本上都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轻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业、物流、建材等行业,传统产业和一般加工业项目居多,多个地区、平台载体的承接产业链条重叠,产业互相“克隆”。
碎片化和同质化容易造成产业的低端模仿和恶性拼价,最大限度地压减生产成本,不愿花时间、财力去开展技术创新来提升市场空间,从而使承接地区逐渐陷入缺乏创新的脆弱境地,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也将延缓产业升级的时间,同时也会使承接地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固化在“杂而同”、“小而散”的状态,导致“产业撞车”,随着碎片化和同质化产业转移的延续,在河北省范围内将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化和僵化,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将大幅上升,从而拉大与京津之间产业层次、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据蓝皮书分析,河北省重点承接区产业基础差异较大,承接产业转移不能造成产业雷同和新的过剩,要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平台,力求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序承接、协同发展。通过区域分工和产业合作,使零打碎敲的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专业集群优势。
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河北省承接重点地区绝非被动地“接受转移”,而要真正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对技术、环境及政策演变有更多的前瞻性考虑。既要处理好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防止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落后产能转移,又要处理好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经过各区域协同作战,产业转移才能形成全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实现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为河北省经济“稳中提质”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北省各县(市)区、开发区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每个县区都希望招到好的项目,这就使各个承接平台和载体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也给京津转移外迁的企业增加了与河北谈判的砝码,造成招商成本增加。比如,北京亦庄开发区电子通信制造集群的加工制造环节将整体搬迁至河北,投资中介公司与保定涿州、廊坊永清都进行商洽和谈判,两县(市)都声称得到了亦庄的青睐,究竟花落谁家,还是各拿走一半,都不得而知。总之,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各地都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投入的力量不小,但是收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