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被锁 支付业马太效应加剧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央行新规进一步规范支付业管理,近5000亿备付金将集中存管
□本报记者 沈右荣
央行一条仅几行文字的消息,在支付业激起了千层浪,而支付市场也或将由此出现强者恒强的分化新格局。
1月13日,央行发布支付新规,要求非银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将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国内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而部分支付机构靠吃客户备付金利息利差、挪用备付金维持生存,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
1月1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新规将利于监管、资金安全,而支付业将迎来变革,出现强者恒强、弱者出局新格局。
部分支付机构靠吃利息维持运营
上周,一名支付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解读称,新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备付金将集中存管,且不计利息;二是备付金的交存比例是依据支付机构的评级来确定,从12%至24%不等;三是支付机构应回归业务本源,此前部分支付机构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
对于备付金,上述人士表示,“简单点说,就像我们网购需要支付货款,但是在收到货物后再付款,而此前存放在支付机构账上的钱就是客户备付金。”该人士说。
央行资料显示,目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达70个。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的客户备付金规模超过4600亿。
据了解,中国支付机构开展的支付业务类型共分三种,即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这三类业务的交易特点不同,导致其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沉淀效应有较大差别,从预付卡、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依次降低。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42%是以非活期存款形式存放于银行,部分支付机构靠吃利息维持运营。
备付金问题频出,7家机构挪用近18亿元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支付市场日趋成熟,但也存在无序发展和违规经营等风险。
本月中旬,央行集中通报了7家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的问题。这7家违规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备付金少则2000多万元,多的高达7.8亿元,7家挪占用备付金接近18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解释支付新规出台背景时称,客户备付金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占用风险,且部分支付机构违规占用备付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此外,还有通过在各家银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甚至借此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增加了金融风险跨系统传导的隐患。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不少支付机构将巨额备付金存放于银行赚取利息。
有数据显示,因为第三方支付的特殊性,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会产生时间差,时间差会形成巨大的资金沉淀,这部分资金在银行账户里产生的利息收入,就占到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
对于此现象,央行称这偏离了支付机构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针对支付新规,蚂蚁金服公众与客户沟通部总监朱健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新规的出台是企业和监管部门透明互信,研究倾听,共同探索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向好的积极过程,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强者恒强,支付市场将重塑新格局
伴随着支付新规的实施,行业整顿以及由此衍生的优胜劣汰式洗牌在所难免,支付市场将形成新格局。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发现,2011年,央行发放了6张预付卡业务牌照,时隔3年后,又发放了3张省级预付卡牌照,同时为帮付宝、商物通、武汉合众易宝、北海石基等4家公司发放了全国性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牌照。
“目前来看,不少具备发行预付卡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靠赚取客户备付金利息维持运营。”有业内人士说,随着央行支付新规的落地,这些支付机构将难以生存。在其看来,部分支付机构或考虑出售牌照出局。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靠挪用、占用备付金以及吃利差维持运营的支付机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也属于被打击的对象。如今,这类机构面临加快转型,回归支付主业。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看来,随着支付新规的正式实施,支付行业即将变革,单一靠吃利差的中小型支付机构如果不能尽快转型将面临出局,而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大型支付机构,切入了自身的场景、构建了生态闭环,未来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银联加入,工行等商业银行也加码支付业务,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冀志斌说,在监管层表态支付牌照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业务单一、盈利能力不强、踩红线的支付机构出局难免,而强者恒强,支付市场将会重塑新的竞争格局。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