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板理论”与竞争优势的湖南产业发展思考最近几年,受全球经济低迷和我国经济“L型”增长的影响,加上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湖南已经出现“产业塌陷”。按照“长板理论”、基于湖南产业比较优势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优势”理论思考,湖南走出比较优势产业“塌陷”的关键,在于选择和培育超级、巨型新比较优势产业及其集群,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产业和湖南整体优势。无论是从现有基础与条件、发展前景与潜力来看,湖南能够也可以培育成超级、巨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及其集群的只能是集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动力产业集群,简称“动力产业群”。而培育这一超级“动力产业集群”靠湖南一省之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需要整合全国资源,以一国之力、国省协同打造“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才能实现。建议国家和湖南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搞好规划、出台政策、强化落实,把湖南长株潭衡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动力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中国动力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验田、中国动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其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特别是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客观需要。按照《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5】738号),湘鄂赣必须避免三省产业趋同,要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直以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性竞争优势的发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分工体系,要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关系,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进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建设,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就省际和省会城市间产业分工来看,湖北武汉主要打造“中国光谷”,全力发展光电子产业集聚区;湖南及长株潭衡岳地区主要打造“中国动力谷”,全力发展动力产业集聚区;江西南昌等地主要打造“中国航空谷”,全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构筑起“光谷”“动力谷”和“航空谷”“三谷”联动,光电产业、动力产业和航空产业“三足鼎立”的错位与差异化发展新格局,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支撑。
2。具备形成竞争优势和省域整体优势的基础与条件
动力产业是湖南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2015年3月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参加湖南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湖南在振兴装备制造业方面,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有希望”。有基础表现在装备制造业31个大类在湖南都有布局,2015年装备工业规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91.6亿元(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实现利润485.7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9.7%、30.1%、31.3%;有特色表现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等一批具有优势或特色的行业成为工业的主导行业,并在国家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希望表现在,湖南动力产业有望成为湖南走出“产业下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具体来说:
(1)动力产业及其相关配套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株潭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复合材料游艇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材料(含电池材料)和能源(含智能电网)制备基地,我国重要的矿机、农机、环卫机械、海工和物流装备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特种车辆(消防、救护、卫星转播车辆等)制造基地。
从动力产业看,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经过8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仅株洲现有企业200多家,已经形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7%。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3.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轨道交通产业过千亿的地级市。株洲还是我国“中小航空发动机的摇篮”,在中小航空发动机、微型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湖南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生产企业近200家,形成了整车生产、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电机电控、充电桩系列的产业链,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及专用车同步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从相关配套行业看,湘电集团自主研发的2-5兆瓦级超低风速直驱式智能型风力电机组产品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中电48所作为全国最大的光伏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光伏制造装备占国产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市场的80%。湖南拥有核电电机、核电变压器、核电阀门和水泵、核电电缆以及核电管道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南华大学在核防护和核安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湘电长泵、崇德工业等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湖南智能电网主要产品集中在各类特高压变压器、组合式变电站及在线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成套开关柜、智能GIS、电力智能计量终端、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电网储能产业等领域。特变电工衡变集团已成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变压器制造中心,长高集团的高压开关产品处于国内领导地位,威胜集团的智能电力计量终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华自科技占据中小水电装备市场世界第1。在电能利用控制领域,8英寸IGBT在株洲取得产业化突破,这是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为我国高速动力产业、智能电网建设、航空航天与新能源制备等应用添上了“腾飞的翅膀”。湖南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硬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主导和参与国际动力标准制定,能够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中车株洲所作为国际电工委轨道交通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IEC/TC9)国内对口单位,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已经批准发布5项,另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8项;以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8)为平台,主持制定国家标准7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0项;中联重科作为国际起重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承担单位,已参与5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威胜集团等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11项,三一重工、湘潭电机、南方航空等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军队、行业标准290项,基本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3)检测能力与检测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全省拥有“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检测中心20个,“高速列车行驶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等国家型式实验室4个,“湖南省新能源汽车动力及配套设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省级检测中心60个,已建成覆盖全省相关产业的检验检测体系;产生了威胜集团、长沙开元等一批检测设备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唯一的检验检测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已经落户岳麓区,入园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近30家;第二期投资10亿元的星沙全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一批分布在产业龙头企业的质检基地也在更新改造与提质升级之中。与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合作共建的、占地615亩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和中国计量院长沙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将围绕轨道交通、惯性制导、北斗导航、新材料、环境监测、节能与新能源等七大领域的新兴产业,将一批具有战略性、国家唯一性的计量基标准布局长沙,为湖南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科研力量雄厚,产业支撑后劲强劲。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第六家自主创新示范区。985高校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全国第3位;形成了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南华大学、中车株洲所为标志的专业研究院所,我国动力行业的院士基本集聚在长株潭地区,代表有刘有梅、尹泽勇、丁荣军、田红旗、钟志华等院士。拥有近200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个;国家高新区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已拥有南车株机等14家国家技术创新企业,2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格局基本形成;已有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74家,成员单位超过800家;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连续7年在长沙成功举办,成为继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之后的国内第三大科技类会展品牌。
当然,湖南选择动力产业作为新比较优势产业培育和竞争优势产业来打造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有产业规模不大,集聚效应不明显;规划不全、不深、不透;整体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进入少;人才引进和培养缺乏高起点的规划与政策引导;引导支持动力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浓、政策力度不大等。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加以认真解决。
全力打造环长株潭城市群“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
发展动力产业这一比较优势产业,进而培育成竞争优势产业和全省整体优势,不是株洲一家的事,也不完全是湖南的事,而是全国的事,需要整合全国乃至于全球的力量来发展。为此建议,落实落细“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形成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智能电网制备产业集群、材料产业集群和信息技术与北斗导航产业集群“五朵金花”,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潭-衡“智造谷”“三谷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制造智能化、产品服务化、产业链群化、市场全球化、运营平台化、形象聚合化”的要求,打造“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动力产业的全球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动力集成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中国动力集成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验田、中国动力集成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为此建议:
1。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1)建议国务院或相关部委批复同意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议国家发改委将湖南长株潭衡城市群“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列入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进入重大项目库;建议国家工信部将长株潭城市群“动力产业创新发展”进入国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建议国家工信部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优先将长株潭动力产业集聚区列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计划笼子中优先扶持。
(3)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车集团,解决中车株机国内动车组生产资质问题,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4)建议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纳入首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株洲通用航空城建设,在株洲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
(5)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和国家民航总局,加快全面开放低空空域,将目前由局部城市试点扩大为全面开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6)建议科技部将长株潭城市群动力集成产业集聚区的三大动力产业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列入部省会商议题,给予重点支持。
(7)建议教育部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在长株潭地区设立动力产业专业分校。建议教育部围绕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相关专业领域的公派留学规模和外聘全球顶级专家的力度,建议加大国内高校动力产业专业学科的建设力度与高端人才培育、“工匠”型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改革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产业技术、产业人才的协同发展。
(8)建议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铁、中航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实施部省共建和中央、地方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国家动力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为我国动力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材料—技术—装备—人才—国际贸易”全方位的保障,推进国家动力产业“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点线面结合、一体化链接的高效培育与持续发展。
(9)建议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围绕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对湖南动力产业相关产品品牌建设,产品标准、计量和质量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和中国计量院长沙基地。
(10)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IGBT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和工信部推荐目录,实施IGBT芯片与进口芯片同等免税政策,加快国产IGBT芯片的推广应用。
(11)建议外交部和商务部大力支持湖南围绕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全球招商引资、引智,尽可能推荐湖南动力产业集聚区的专家和企业家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开展外事活动,强力宣传、推介和推广应用国产动力集成产业产品和技术,提高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和“一带一路”生产基地,推进优势产品走出去。
2。湖南层面的建议
(1)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力量开展《打造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专题研究,尽快进入省委决策程序之中,并在启动长株潭衡等城市群建设“湖南动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家及其相关部委进行汇报沟通,主动争取国家及其部门的支持,力争得到国家批复,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推进湖南“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2)建议省发改委启动“国家动力产业集聚区”专项建设规划,省经信委出台《国家动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动力谷(株洲)建设行动计划》《中国科创谷(长沙)建设行动计划》和《中国智造谷(长株潭衡)建设行动计划》等,做好顶层设计,并将其列入“十三五”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规划并进入重大项目库。
(3)建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积极主动向国家相关部委和央企汇报,推进动车组生产资质、国产和进口IGBT芯片同等免税政策、低空空域开放等问题的尽快解决。
(4)建议省财政厅、发改委等设立湖南动力产业创新发展基金,或者在省政府正在研究设立的1000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湘江基金和其他基金中切块40%-50%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动力产业集聚区”专项建设规划、《动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动力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重点装备推广应用等加大资金引导投入,促进动力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
(5)建议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等采取有效措施在本省强力推广应用国产动力产品和技术装备,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动力产业集中展示区和示范运营区,将省本级支持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和园区建设的支持政策集聚起来向动力产业集聚区倾斜。
(6)强化动力与能源制备产业发展的计量基础保障。加快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沙基地,围绕轨道交通、惯性制导、北斗导航、新材料、环境监测、节能与新能源等七大领域的新兴产业开展合作共建,将一批具有战略性、国家唯一性的计量基标准布局长沙。
(7)建议省政府选择省内一批重点交通项目主要发展磁悬浮交通,选择一批重点城市以总包业务模式加快有轨电车、磁悬浮等项目建设,以项目争取中国中车将总包业务(工程事业部)落户株洲,成立株洲总包项目公司,带动周边企业协同发展。
(8)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力争行业标准话语权技术平台落户湖南。大力支持国际电工委轨道交通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EC/TC9)秘书处落户株洲和中国担任IEC/TC9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工作。推进国际互认接轨。以“检测互认、标准互通、监管互联”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互认工作。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消除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完善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9)加强高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长株潭衡地区相关国家质检中心提质改造。推动“互联网+检测”和“智慧检测”发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检测智能化水平,做好“高速列车行驶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等国家型式实验室,“湖南省新能源汽车动力及配套设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省级检测中心建设工作。建议将检测装备产业作为湖南“十三五”时期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并将动力与能源制备检测装备产业园纳入“十三五”规划和重大项目库。
(10)建议加大高端人才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高起点规划、高强度的政策支持和高位对接,全面对接全球顶级动力产业相关专家、团队、企业领军人物,设置全球动力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永久性论坛、展会,编制动力产业发展指数。
(11)组建动力产业全球运营中心与服务平台,支持发展轨道交通后市场、低空飞行器后市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将动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球的动力产品技术研发制造基地、服务全球动力产业的运营平台、全球动力产品与技术的展示与体验中心。
(吴金明:湖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副组长;毛腾飞:中共株洲市委书记、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组长;王晓红: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助理、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