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规划发布,2021-2030年劳动力将快速减少
“未来十几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一些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将深刻影响人口自身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统筹谋划和有效应对”。昨日,国务院出台《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为今后15年的人口发展战略如是定调。
规划期从5年延至15年
根据《规划》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14.5亿,此后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1/4左右。劳动力老化程度也将加重,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规划》指出,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进入关键转折期,对中国人口发展来说,既面临诸多问题和潜在风险挑战,同时继续存在劳动力总量充裕、仍处于人口红利期等有利条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有较大的回旋空间”,《规划》称。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人口规划将规划期从5年延伸到15年。官方称,这是强化人口的基础变量地位,重点突出规划的预测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生育水平存在走低风险
在列举今后15年中国人口遇到的主要挑战时,规划首先提到的是“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
《规划》指出,我国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现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因素影响,从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201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5-1.6,相当于目前欧洲的平均水平。国际上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
人口学家担心,生育率下降趋势一旦形成,便会形成很强的惯性,要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不仅需要刺激生育政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早在2007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就已提出,如果人口总量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规划》继承了这一思路并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
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
《规划》也要求,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做好政策储备,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2030年人口将达峰值
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后,中国的全国总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14.2亿人,2030年将达到14.5亿人。据官方统计,2015年末中国总人口13.75亿。
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2020-2025年)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的趋势实际上已经凸显出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介绍,“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350万左右,到“十三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减少的幅度要更大一点,每年减少500万人左右。
此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015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7亿,占比8.5%,少数民族生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
今后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2030年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因此保持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保持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让人口红利持续释放,成为《规划》提出的又一个主要目标。
不过,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从目前的10.23年提升到11.8年,人才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规划》提出,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毛入学率达到50%),2030年达到更高普及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
(原标题:我国人口2030年将达峰值14.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