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星爷欠我们一张电影票。”在这个春节档,国内电影市场迎来了开门红。春节档单日和总票房量双双超去年,截至2月1日,总票房已破24亿元,甚至有大破去年36亿元纪录的趋势。与去年《美人鱼》一家独大不同的是,今年有《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和《乘风破浪》四部影片分羹大半市场,其中《西游伏妖篇》上映5日票房破10亿元,《功夫瑜伽》已超7亿元。然而,在热闹的背后,5.6、5.7、3.9和6.9的评分也透出一丝尴尬。特别是让影迷们翘首以盼的《西游伏妖篇》,引发网友们一片吐槽。
目前来看,这春节档似乎又是一团虚火。春节期间,不乏8.8元、14.9元甚至5元抢票等低价票活动充斥市场,“票补”再现江湖。低分电影+高额票补难道要让刚开始回归理性的国内电影市场再次吹起泡沫?须知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虽然仅457.12亿元,同比仅增3.73%,但有人说,这一年挤掉了票补、假票房两大泡沫,这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样子。
市场
第二季度现拐点,2016年票房仅增3.73%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连续五年,电影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
2015年,《捉妖记》、《港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国产电影票房均突破10亿元大关,票房总量达到440亿元,同比49%的票房增量也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涨幅最高值。
2016年年初,好日子还依然望不到头。开年伊始,《美人鱼》创下了33.9亿元的票房奇迹,登顶中国电影五年来的单片票房冠军。第一季度,国内票房再创144.66亿元的高峰,电影从业人士兴奋地预测,2016年中国票房总量将突破600亿元。
然而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开始掉头向下。第二季度票房收入共计101亿元,同比2015年下滑4.6%,五年内单季度首次票房下滑。暑期档票房总额124亿元,与2015年基本持平;中秋档三天票房总收5.12亿元,与2015年中秋档两天收入6.05亿元相比已在跌落;十一黄金档更惨烈,虽有《湄公河行动》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但依然难挽颓势,不仅出现了近十年来十一档的首次下降,同比跌幅更达到15.37%。
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接连失利。最终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定格在457.12亿元,同比仅增长3.73%。且别说年初预测的600亿元,就连本以为能轻松拿下的500亿元也相距甚远。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比58.33%。进口电影实现票房约为190.49亿元,占比约为41.67%。
在影院建设和观影数据方面,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较2015年12.6亿次同比增长8.89%,远远低于前期动辄30%以上的增长水平。
探因
是神话破灭还是泡沫被戳破?
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高开低走。有媒体以“神话破灭”来形容市况的惨烈,那么电影市场是否已经进入调整期?“寒潮”何时能结束?
此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电影市场看似下滑很大,其实2016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是假象,我说过,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电影连续三年40%多的增长,你觉得可能吗?经济增长6%,文化增长就算高一点,十几二十的增长可能还是一个真实的水准。”
业内人士认为,王健林揭开的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皇帝新装”。2016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大起大落又意味深长的一年,这一年,电影票房拨苗助长的两大泡沫均被戳破。
泡沫1
票补——用户习惯已养成,无需再烧钱
2015年,各大在线票务平台为了“抢地盘”,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票补”大战,猫眼、格瓦拉、大众点评、时光网等与“BAT”三巨头旗下的百度糯米、淘票票、微票儿等补贴集中爆发。
数据显示,2015年春节档《天将雄狮》上映三天,仅猫眼一家的“票补”金额就达到5000多万元。根据大众点评公开信息,2015年春节贺岁档期间,大众点评全国半数以上的电影场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价,另外一半场次则可以给到用户30元以上的补贴优惠。而这种混战几乎全年持续。
业内估算,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的440亿元电影票房中,有30亿元到50亿元来自“票补”。
2016年第一季度创纪录的144.66亿元票房,“票补”也是功臣之一,但自第二季度以来,各大出票平台的特价票突然绝迹。
一位业内人士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说穿了,“票补”就是“开业酬宾”。像之前滴滴、优步“烧钱圈市场”一样,当过去出门随手打车的消费者习惯改变成为从APP上约车后,他们的补贴就会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2013年电影在线票务收入规模为48.64亿元,不到其他票务收入169.10亿元的三分之一。但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在线票务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17.60亿元,而当年其他票务收入仅为123.10亿元,在线票务收入占比达到72%。预计2016年在线票务占比将进一步增长,达到逾80%。
某在线票务平台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坦言,目前在中国内地,观众在线选座的观影习惯已基本养成,出票平台自然不再盲目烧钱。
然而对于眼下的春节档票补再现江湖,大有重来之势,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春节档是全年最特殊的一个档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并不意味着2017年市场会持续这种状况。
泡沫2
假票房——资本运作黑洞暴露,市场再难注水
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凭着快速增长,变成了全世界的淘金地,资本市场上绝对的宠儿。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电影娱乐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投资案,总金额达到927亿元,是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电影投资在业内,被看做最简单、靠谱的生意。
为了推高票房,从而在资本市场、保底发行上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收益,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对票房采取了大量的“补贴行销”手段。
去年3月,《叶问3》变本加厉的资本运作黑洞被揭开。这部电影首日票房对外宣称达到1.55亿元,并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就累计了7.9亿元票房。而后网友戳破其中大量票房涉嫌超高票单价、“幽灵场”放映等注水现象。广电总局随即介入调查,查实《叶问3》票房累计实为8800万元。
不难发现,在《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发生后,中国电影票房开始出现拐点。“其实挤去票补与票房造假,2015年电影票房最多也在400亿元上下,2016年其实也录得超过10%的增长,我认为这个增长幅度更健康。”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影迷说
票补后遗症,票价回涨难接受
白领丁小姐说2016年的确少看了电影,主要原因就是觉得票价贵了。她坦言,以前电影票动辄七八十块,刚开始有团购时觉得半价三四十元也很便宜,基本每周都跟男朋友去看电影。2015年,各大出票平台经常放出9.9元、19.9元的特价票,进电影院的频率就更高了。
但2016年第二季度以后,特价票突然变得很难抢,票价一般都要三四十元。丁小姐难以接受票价回涨,“倒比没有票补以前去得更少。”
信息太透明,只选好的省钱省时间
电影发烧友陈先生说,2016年少去看电影,但与票价高低无关,而是因为获取电影评价的渠道多了,信息太透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看电影的兴致。“现在国产片质量参差不齐,每次看电影前都会上豆瓣、猫眼等看电影评分,以前没有这些信息时,同时上映的10部电影可能有5部都会去看,现在就只挑最高分的一两部。毕竟看烂片除了浪费钱,还浪费时间。”
(原标题:挤泡沫、降虚火 2016年国内电影市场回归真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