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因素影响PMI数据 具有规模优势企业短期受益
本报记者 刘泉江
1月份,官方PMI数据呈现出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一降一升”的格局。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3%、54.6%,二者均处在高于50%临界点的扩张区间,但制造业PMI下滑了0.1%,非制造业PMI上升了0.1%。
业内人士认为,最新的PMI数据表明,供给侧改革趋势并未变动,随着通胀压力增大,2017年对债市不利的流动性收紧难以避免;而对于股市而言,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在短期内可能随着中小企业竞争下降而相对受益。
春节因素解释基本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1月份PMI整体数据的变化基本可以用春节因素来解释。一方面,PMI变化幅度较小,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下降、上升的幅度均只有0.1%;另一方面,春节期间通常会出现“服务业活动升温+制造业活动降温”。
不过,分项数据仍然透露出不少线索。数据显示,1月份PMI新订单指数下降了0.4个百分点至52.8%,连续11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业内人士称,考虑春节假期制造业开工下降因素干扰,订单数据对需求复苏仍有支撑,内需稳定扩张的趋势仍在持续。而非制造业PMI指数为54.6%,不仅比上月小幅回升0.1%,而且处于前12个月的次高值。其中,非制造业新订单扩散指数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上,同样也支撑国内需求趋于扩大的判断。
事实上,1月PMI数据中,外需回暖也得到了验证。“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3%,使得前12个月中有7个月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处于荣枯线之上。”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文朗分析称,考虑到自去年年中开始,美、日、欧、英的制造业都出现了共振上行的现象,这种趋势并没有衰弱的迹象,这无疑对中国的出口暂时起到支撑作用。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熊义明也认为,出口订单的改善值得关注。1月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52.8%,相比上月下滑0.4个百分点,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3%,相比上月50.1%出现改善。“出口订单的改善与海外经济的整体复苏有关,1月欧美制造业PMI均为55.1%,日本制造业PMI为52.7%,均创一年多以来新高。”他表示,预计2017年出口增速2%,对经济贡献将大于2016年。
供给约束影响PPI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类型企业在PMI数据上的分化进一步显现。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7%,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0.8%,高于上月1.2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仍位于收缩区间。
对此,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文朗认为,供给侧改革执行力度趋严,对缺少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大型企业由于体量大可以摊薄成本而占据优势,又因为中小企业竞争减少而会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他表示。
数据显示,大型企业1月份的生产和新订单扩散指数分别为55.1%和55.4%,皆处于前12个月的第三高,而中型企业收益于需求增长,生产和新订单虽弱于大型企业,但较上月仍提升至53.1%和51.5%。
张文朗认为,以新订单指数与上期原材料库存指数差刻划的供给约束仍处于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需求增加往往表现为新订单数增加、产品库存下降,同时企业增加原材料库存。不过,如果供给侧的改革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则可能会削弱企业补库存的动力。当期新订单指数与上期原材料库存指数的差越大,表明供给端自身阻力越大。
数据显示,1月份,新订单指数与上期原材料库存指数的差值为4.8个百分点,与上月持平。而这将对通胀数据的预期带来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1月份PPI环比的先导指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下滑5.1个百分点至64.5%。业内人士表示,这表明PPI环比增速极可能在1月份也出现拐点,但受供给限制其环比值仍可能接近1%。“在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PMI扩散指数仍在64.5%的高位时,PPI环比1月可能接近1%,同比亦可能接近7%。”张文朗分析称。
利好大型企业及商品市场
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5.0%,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但二者均处于2015年以来较低水平,和工业企业库存数据基本一致。业内人士认为,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仍处于库存偏低、订单较高的位置,经济下滑动能暂时有限。
另一方面,伴随着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微升,服务业景气度也在上升。数据显示,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住宿、电信等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是服务业较快增长的主要行业。
在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熊义明看来,1月份制造业PMI的下滑主要和春节因素有关,出口订单和库存指标均支撑经济,春节后开工旺季将至,预计PMI可能会回升。从方向上看,当前经济仍处在加库存周期,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欧、美、日经济整体好转有利于出口,预计经济在2017年一季度仍保持平稳。
“1月份的PMI数据表明,供给侧改革趋势并未变动,随着通胀压力增大,2017年对债市不利的流动性收紧难以避免。对于股市而言,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在短期内可能随着中小企业竞争下降而相对受益,值得关注。”张文朗表示,对商品而言,全球制造业PMI共振上行,国内、国际需求扩张趋势逐渐明晰,而供给侧产能约束以及环保限制,使得能源类以及煤基衍生的有色、化工产品的价格会继续保持想象空间。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