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世界,更有力的改革
文钊
很多观察家试图给2017年打上分水岭的印记。特朗普正在落地的“新政”,欧洲不知何时会引爆的黑天鹅事件,周边政经生态的演化等等,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很多人悲观地预期,这个世界将自此更多地偏向去全球化,全球化的拥护者第一次成为少数派。自由贸易的旗帜将会被卷起来丢在一边,有更多的经济体重新贴上贸易保护的标签。民族主义和民粹导演的戏剧,可能在世界很多地方变成持续上演。全球经济徘徊在复苏之路上,这时候也许会更显脆弱的一面。这个世界会好么?告别2016,我们心中默念的答案是否会更加确定?
中国习惯了在聚光灯下。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中,中国经济是无法回避的高频词汇。世界关心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成长性,他的领导者是否能够有效管控风险——过去几年,对中国可能爆发债务危机的预言此起彼落,对这个庞大经济体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担忧,也不时成为看空中国的佐证。
2016年中国给出的答案或许会让很多人安心。6.7%的年经济增长率仍然是世界第一,虽然中国未必对继续保持第一抱有更大的野心,宁愿在速度切换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不过能够在调整中保持这样的速度,本身也是信心的传递。一个小小的印证是,在经济观察报所做的“领军者看2017”问卷调查中,企业家们相信变革正在加速到来,在很多方面甚至是颠覆性的,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保持了进取心。受访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有增加人员数量,加大投资并购力度的计划。
然而我们知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心存惶惑,变革与颠覆将也许会带给他们更大的阵痛。2017年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深化之年。对政策决定者来说,这是对定力、智慧与灵活性的多重考验。尽管很多观察者相信中国经济已经触底或者接近触底,但他们预期这一过程难免会有反复。市场出清是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操之过急,就可能动用更多行政手段,下指标定任务,一刀切。强压之下,去产能、去库存也可能会更快一些,但动作不免变形走样。可以预期,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然是无法回避的主题词之一。过去一年经历的产业政策大讨论告诉我们,这种看似早有结论的命题仍然会在现实中泛起不小的涟漪。
对于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来说,这样的命题意味深长,尤其是在人们开始讨论中国即将引领全球化时。中国是上一轮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5年,中国以对外开放促动对内开放与改革,中国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转轨经济体,中国企业也一步步踏上国际化路途。中国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如今,全球经济仍困扰于复苏和振兴命题,全球化几近停滞甚至倒退,中国经验是否可以给人们更多的信心,中国的全球化主张,是否能为世界经济的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中美之间难免贸易战,中国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017年,这样的问号也将一点点打开。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稳健成长仍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的GDP规模超过74万亿元,只要这个市场保持开放与活力,他就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就此而言,我们仍需对自身投注更大的关切与审度。我们期望市场出清更快更平滑一些,不过历史经验表明,这个过程很可能涌出一些新的风险点。刚性兑付的持续打破,坏账率的上升,某些局部事件的意外放大……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对技术和智慧的双重考验。
中国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在日渐融合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中,中国愿意承担与其自身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一个更开放更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意味着这个古老国家与全球经济体的竞争合作与利益共享。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将直面几乎无边界的经济金融之战,中国如何掌控这一切?我们相信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的命题还是改革。面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更有力的改革可以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如果中国在开放与改革的驱动下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能够激活民间创造力,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构建创新而富有活力的增长引擎,让更多人分享经济成长的红利,将是对开放与全球化更具说服力的证明。
那也是我们期待的美丽新世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2017。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