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更中性更审慎 央行开年重新定调稳健货币政策
每经记者 万敏 每经编辑 姚祥云
货币政策动向,向来万众瞩目。2017年鸡年春节前后,央行接二连三将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用于投放流动性的常用工具挨个“加价”。对此,有观点认为,资金利率全线上调,意味着央行以实际行动明确货币政策转向。尽管,不同的声音同样存在,但影响已经产生。如今,市场各方的关注焦点,无不纷纷猜测央行此举释放的信号意义。
那么,央行为何选择此时出手?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2017年的货币政策会是怎样的走向?央行最新举动将对资本市场带来何种影响?A股哪些板块值得掘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采访和剖析。
2017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2月3日),央行即以上调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给市场敲响警钟,但与其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相比,市场更多关注央行此举的信号意义——货币政策是否实质性转向。面对尚未稳定复苏的实体经济和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未来货币政策如何调控、央行怎样管理市场预期,成为年后金融行业的头等大事。
在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看来,中国正处在新旧基准利率体系过渡进程中,MLF等流动性工具的利率影响力日益上升。央行春节前后先后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和SLF利率,相当于全面调升了向市场融资的利率曲线,利率走廊出现了整体上浮。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正趋向于中性偏紧。
坚定防风险去杠杆
2月3日,央行公开市场共进行5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14天和28天期三个品种中标利率分别为2.35%、2.50%和2.65%,均较上次上浮10个基点,同时,上调SLF利率,调整后隔夜、七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3.1%、3.35%和3.7%。而在节前的1月24日,央行已经上调MLF的中标利率10个基点。
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央行去年开始的强力去金融杠杆,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的进一步体现,而去年四季度以后,经济企稳迹象不断延续,表观数据特别是高频数据持续向好,经济环境为央行提高操作利率提供了时间窗口。
2月1日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站上50%的荣枯线,延续平稳扩张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媒体表示,综合研判,2017年经济运行有望平稳开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表明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总体格局稳健中性和缩短放长维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紧平衡”态度。
同时,多家机构预计2017年1月的信贷投放又将是“天量”,央行最新举动不乏警示意味。新华社2月4日的报道指出,中国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在成形,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以防风险去杠杆。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近日就央行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发表研报表示,逆回购利率的上调进一步释放出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引导金融市场短端利率上行。此次利率上调意在抑制信贷增速过快、缓解资本外流。
货币政策更加中性
近年来,在引导市场预期的工作上,央行作了诸多努力。2月4日,央行旗下杂志《中国金融》刊发了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的《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一文,她此前曾长期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一职,对2017年的货币政策展望,张晓慧从货币总量管理、流动性调节、信贷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详加论述,为市场指明了方向。
张晓慧在文中指出了货币政策的困境,“现实中各方面都希望货币条件能松一些,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又寄望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来帮助处置,多目标之间的权衡大大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上的难度。”她明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更加审慎,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拓展时间和空间。”
刘东亮认为,中国正处在新旧基准利率体系过渡进程中,旧的基准利率影响力日益下降,OMO、MLF等流动性工具利率影响力日益上升,央行也曾明确表示会寻找新的基准利率。同时,春节前央行上调了MLF利率,为上调中长端利率;节后上调逆回购和SLF利率,为上调短端利率,相当于央行全面调升了向市场融资的利率曲线,利率走廊出现了整体上浮。显然,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正趋向于中性偏紧,且步伐快于市场预期。
然而,国内实体经济复苏尚未到可以全面收紧货币的程度,张智威表示,1月24日,MLF利率上调及此次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幅度均较小,同时较基准利率上调效果更加温和。该方式显示出央行谨慎地采取可控的节奏和幅度,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前景的同时,避免破坏性调整。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局面,目前还很难预计“中性”的货币政策如何表现,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央行对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的谨慎态度将更为强烈。
刘东亮认为,SLF操作利率暂时不具备持续性上升的条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下半年地产、消费均可能对经济带来下行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潜在的激进政策也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超预期的外部冲击,同时CPI不存在持续走高空间,PPI则会一路走低,央行抵御通胀风险的压力并不大。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