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盘:全球股市如何应对美联储“缩表恐慌”?
来源:Kevin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15:00:44

近期美债利率快速上行主因是对缩表的「恐慌」,与2021年初利率走高「似是而非」。相反,2013年「减量恐慌」(Taper Tantrum)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参照,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在意外本身而不在具体由什么引起。

一、「前因」:当前「缩表恐慌」与2013年5月「减量恐慌」更可比;2021年初则更多由增长预期和再通胀交易驱动

2021年初利率上行的宏观背景是财政刺激和需求向好下推动的再通胀交易,因此驱动上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同样上行,与当前完全由实际利率驱动的走高截然不同。

相反,当前与2013年「减量恐慌」倒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在没有预期情形下对于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的恐慌、同样都是以实际利率驱动为主的利率上行、同样都是处于增长逐步趋缓阶段。只不过2013年那一轮是减量恐慌而缩表基本在预期内,本轮则是减量在预期内但缩表出现意外。

二、「后果」:预期消化阶段可参考「减量恐慌」,实际执行阶段再参考2017年缩表

不论减量、加息或是缩表,都有从预期酝酿、到完全计入、再到实际执行的过程。虽然具体操作不同,但在预期阶段都是通过预期来影响资产价格。因此,在距离真正缩表明显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当前更多应该聚焦在「恐慌」的预期上而非由什么导致恐慌,因此2013年5月「减量恐慌」可能更具参考性;正式缩表开始后可参考2017年缩表经验。

回过头看,恐慌阶段的确造成了利率的快速上行、市场下跌和风格轮动,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美股市场的趋势。美债利率也是先上后下,恐慌过后一度从2.7%回落至2.5%,正式开始减量前2个月左右再度走高至3.0%,但当2013年底减量开始后见顶回落,这也基本符合我们提示的规律,即货币政策在预期阶段对利率将产生阶段性推升效果,但一旦落地后其驱动将逐步让位于增长。

三、缩表历史经验:2017年底实际缩表开始的过程与影响

所谓缩表,是指缩减美联储持有证券规模。相比加息,缩表更多是量上减少。上一轮缩表发生在2017年10月,距2015年12月正式加息约2年。从市场预期看,2017年缩表过程是基本符合预期。从资产表现看,2017年4月释放缩表信号到10月开始缩表的全过程,由于预期充分,缩表对改变资产路径有限,深层次反而更多受增长因素主导。

因此,无论是「减量恐慌」还是「缩表恐慌」,短期波动源于预期计入程度,一旦充分计入后,真实影响一开始未必很大。

四、未来可能路径:关注1月FOMC信号,若传递3月加息信号也将强化年内缩表预期;但后续政策路径也不宜线性外推

我们建议密切关注将于1月25~26日举行的1月FOMC会议。如果3月果真如市场当前预期的要加息的话,1月会议就是最后一个正式信号的窗口,而如果届时传递3月加息信号,市场对于年内缩表的预期也会再度升温,进而不排除进一步推升美债利率,并造成市场波动。

不过我们也不建议就直接线性外推后续的政策路径,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一开始的政策路径往往会过高,另一方面制约美联储「着急」收紧的通胀和供应链压力也可能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而出现改善迹象。

以下是正文部分:

「缩表恐慌」引发美债利率快速上行,有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潜在影响如何?

2022年开年,海外市场最大的意外之一便是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10年美债从2021年底的1.5%的低点,短短一周内上行超过25bp,一度逼近1.8%(图表1),债券波动率也因此快速攀升进而引发跨资产波动(图表2),我们自有的债券波动信号也已到0.9倍标准差(图表3)。债券利率的快速上行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2021年初那一轮利率攀升(从2020年11月初开始一直到3月下旬高点,10年美债从0.75%抬升95bp,最高超过1.75%)。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否真的如此呢,还是说有其他的经验可以借鉴?

整体上,我们认为虽然一开始有部分市场修复反弹和疫情影响减缓带来的风险偏好改善效果,但近期美债利率快速上行主因已经成为对12月FOMC纪要中意外提及缩表(QT,Quantitative Tightening)的「恐慌」,因此与2021年初的利率走高「似是而非」。相反,2013年的「减量恐慌」(Taper Tantrum)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参照,有很多相似之处。

图表1:年初至今,10年美债利率快速攀升至1.76%,上升25bp,实际利率抬升32bp,通胀预期回落7bp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年初至今,衡量债券波动率的MOVE指数攀升,从年末的77.1一度攀升至1月3日的84.1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近期利率波动达到过去一段时间的0.9倍标准差,虽然距离1.5倍阀值还有距离,但也已较快抬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当前联邦利率期货隐含3月加息次数已抬升至0.9次、7月2.1次、12月3.4次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一、「前因」:当前的「缩表恐慌」与2013年5月「减量恐慌」更可比;2021年初则更多由增长预期和再通胀交易驱动

近期长端美债利率的上行,一开始受到12月末市场逐步企稳修复下的风险偏好改善以及Omicron疫情并没有市场担心的那么差(如重症比例低、ADP和非农就业继续修复等)影响,但近期大幅加速则是主要因为12月FOMC纪要(会议召开后三周公布的详细会议记录)中意外提及缩表所致,并成为主导因素。

虽然纪要中也并非说马上就要缩表或者比加息更早缩表,但毕竟缩表这件事此前并没有充分的预期和讨论,因此依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导致加息预期也被进一步前置(当前CME利率期货隐含3月加息的次数已为0.9次)(图表4)。

这一点从驱动债券利率上行的因素也可以得到体现,年初以来美债利率所有25bp的上行全部都是实际利率贡献(32bp),通胀预期反而是小幅回落(-7bp),这说明投资者在以比名义国债更快的速度抛售TIPS,尤其是考虑到油价还维持高位的情形下(图表1,图表5)。

图表5:年初以来投资者在以比名义国债更快的速度抛售TIPS,尤其是考虑到油价还维持高位的情形下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Bloomberg汇总市场一致预期2020年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年化环比6%,2022年一季度4%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这一情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2021年初的利率上行,虽然结果似曾相识,但仔细看后驱动明显不同(图表7)。2021年初利率上行的宏观背景是财政刺激和需求向好下推动的再通胀交易,因此驱动上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同样上行(分别贡献53bp和30bp),与当前完全由实际利率驱动的走高截然不同。

具体来看,2021年年初,10年美债利率经历了两轮快速上行,整体背景是美国疫情改善、疫苗接种加速、民主党胜选后美国新一轮1.9万亿美元刺激渐行渐近,进而催生增长向好的再通胀交易预期。

1)第一轮上冲(1月5日~11日),10年美债利率从0.9%升至~1.1%上升23bp(实际利率17bp,通胀预期6bp)。1月5日佐治亚州选举结果出炉,民主党「横扫」强化了财政刺激落地预期,拜登于次日公开承诺将会有「万亿美元」规模的财政刺激推出,进而推升美债利率(《10年美债利率升破1.1%之后》)。

2)第二轮上冲(1月27日-3月21日),10年美债利率从1%到1.75%上行~70bp(实际利率45bp,通胀预期25bp),驱动因素是财政刺激预期的持续强化(《美债利率上行过快的挑战》)。2月初民主党推动预算调节程序导致新一轮财政刺激通过概率进一步升温,美债利率快速攀升。

针对利率的快速上行,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或将出手干预,但3月4日鲍威尔发言并未提及包括收益率曲线控制(Yield Curve Control)或者扭曲操作(OperationTwist)等政策干预举措,市场预期落空,美债利率再次急涨。3月11日,1.9万亿美元刺激正式落地,美债利率上行动能基本释放完毕。3月17日,FOMC会议宣布存款机构补充杠杆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 SLR)豁免计入国债和准备金将于3月底到期造成了美债最后一轮抛压(《如何理解美联储逆回购激增与利率走廊机制?》)。

对比来看,当前美国增长已经处于逐步趋缓通道(根据Bloomberg预期,2022年一季度美国实际GDP年化环比将从四季度的6降至4%)(图表6),同时拜登的新一轮1.75万亿美元刺激(Build Back Better, BBB)暂时也缺乏进展,因此增长和政策环境都有差异。

图表7:2021年初的利率上行的宏观背景是财政刺激和需求向好下推动的再通胀交易,与当前不同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相反,当前与2013年「减量恐慌」(Taper Tantrum)倒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在没有预期情形下对于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的恐慌、同样都是以实际利率驱动为主的利率上行、同样都是处于增长逐步趋缓阶段,因此可以看作「缩表恐慌」(图表8~图表10)。

只不过2013年那一轮是减量恐慌而缩表基本在预期内,本轮则是减量在预期内但缩表出现意外。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暗示可能削减QE购买规模,引发市场恐慌。10年美债利率从5月22日到7月初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从2.0%抬升至2.7%,攀升约70bp,其中实际利率抬升90bp,通胀预期回落-20bp,与当前实际利率主导尤为相似。

对比当前,根据纽约联储12月的一级交易商和市场参与者调查,市场原本预期最快2023年二季度才会启动缩表,因此就不难解释当市场看到12月FOMC纪要中就开始提到缩表后,为何会明显意外了(图表11~图表12)。

图表8:相反,当前和2013年「削减恐慌」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在没有预期情形下对于货币政策可能收紧造成恐慌、同样都是以实际利率驱动为主利率大幅上行、同样都是处于增长逐步趋缓的阶段,因此可以近似为「缩表恐慌」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当前情况更加类似2013年削减恐慌;而由于计入预期充分,2017年美联储缩表并未造成美债利率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0:当前的利率攀升由实际利率主导,通胀预期贡献为负,与2013年5月削减恐慌情况相似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017年3月市场机构缩表已有预期;2017年5~6月对年内缩表预期已经非常充分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反观当前,市场此前预期最快2023年二季度才会启动缩表,因此纪要中提及缩表让市场意外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后果」:预期消化阶段可参考「减量恐慌」,实际执行阶段再参考2017年缩表

不论是减量、加息或是缩表,都有一个从预期酝酿、到完全计入、再到实际执行的过程。虽然上述三种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具体操作和执行策略不同,但在预期阶段都是通过预期来影响资产价格,特别当出现意外时。因此,在距离真正缩表明显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当前更多应该聚焦在「恐慌」的预期上而非由什么导致恐慌,因此2013年5月的「减量恐慌」从市场和资产反应模式上可能更具参考性;待正式缩表开始后,可以参考2017年的缩表来考察其实际影响。

参考2013年经验,在最恐慌阶段,美债利率也同样快速上冲并以实际利率为主,全球主要资产普遍承压,尤以比特币、部分新兴市场(如巴西、港股、A股)跌幅最大,同时黄金、铜等大宗商品也普遍回调。相比之下,避险资产如日元、日本国债表现较好。不过,当时美股市场整体跌幅并不大,成长股如纳斯达克和创业板反而还相对领先。恐慌阶段过去后,美债利率回落,主要市场也普遍反弹修复,成长股大幅走强,黄金延续跌势(图表13~图表15)(《QE减量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回过头来看,恐慌阶段的确造成了利率的快速上行、市场下跌和风格轮动,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美股市场的趋势,美债利率也是先上后下。美债利率在恐慌过后一度从2.7%回落至2.5%,正式开始减量前2个月左右再度走高至3.0%,但当2013年底减量开始后见顶回落(图表16),这也基本符合我们提示的规律,即货币政策在预期阶段(更不用说恐慌阶段)对利率将产生阶段性推升效果,但一旦落地后其驱动将逐步让位于增长(《货币紧缩如何影响利率走势?》)。

图表13:2013年伯南克暗示减量后,全球债市和大宗商品一度承压下跌,而股市短暂下跌后便开始反弹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从预期QE减量到实际开始减量,黄金、铜等大宗商品普遍回调,美元先弱后强

资料来源:Bloomberg,纽约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回顾2013年QE减量的历史经验,冲击最大的阶段是削减恐慌预期而非正式开始减量,而其根源又主要来自超预期的意外恐慌

资料来源:Bloomberg,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2013年「削减恐慌」经验:美债利率在恐慌过后一度回落至2.5%,正式开始减量前2个月左右再度走高至3.0%,而当2013年底减量开始后则开始见顶回落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进入政策实际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初期,不论是减量(2013年底)、加息(2015年底首次加息、2016年底二次加息)、还是缩表(2017年10月)(图表8),都不是必然成为利率和市场的拐点,实际影响还要结合当时美国基本面状况、甚至是全球的基本面状况共同来看,例如当时中美增长和政策周期的对比(《上一次中美政策周期反向时发生了什么?》)(图表17~图表18)。

图表17:2017年10月开始缩表后,美债利率持续上行,美股同样持续走高,更多是得益于税改对盈利的推动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8:直到2018年四季度盈利见顶后,市场见顶回落,利率也开始大幅下行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缩表的历史经验:2017年底实际缩表开始的过程与影响

所谓缩表,是指缩减美联储持有的证券规模(国债和MBS等)。从影响逻辑上看,相比加息,缩表更多是量上的减少(到期不续作或者直接抛售)所持有债券资产,因此从供需角度而言,对所减持债券的影响短期看更大一些。当前美联储资产规模为8.77万亿美元,美联储持有国债规模达5.66万亿美元,长端(5~10年期及10年期以上)规模达2.37万亿美元,占比约42.0%。

图表19:当前美联储资产规模为8.77万亿美元,美联储持有国债规模达5.66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当前美联储持有长端(5~10年期及10年期以上)国债规模为2.37万亿美元,占比约42.0%

资料来源:Bloomberg,Ourworldin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一轮缩表发生在2017年10月,距离2015年12月正式加息后约2年时间,具体过程为,

?2017年4月,释放缩表信号。2017年4月5日,美联储公布了3月FOMC会议纪要,纪要提出大多数(most)与会者认为在经济形势如期改善的情况下,2017年晚些时候缩表将是合适的。此时距离首次加息已经过去1年半时间。

?2017年5月,提出定量式缩表。2017年5月24日,美联储公布了5月FOMC会议纪要,纪要中提出可能将以设定月度缩减上限的方式来进行缩表,每月超出上限的部分依然进行再投资;这一上限将逐渐递增,每三个月提升一次,直到资产负债表规模降至正常水平。

?2017年6月,披露「定量式缩表」方案。2017年6月14日,美联储在FOMC会议中披露了「定量式缩表」的方案(即初始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每三个月调整一次),但没有公布具体开始时间。

?2017年7月,暗示缩表很快到来。2017年7月26日,美联储在此次FOMC会议声明中修改了措辞,给出了基本上可以视作非常明确的缩表信号,把此前措辞中预期缩表将在今年开始改为很快到来(relatively soon)。市场一致预期不出意外的话,美联储将在同年9月的FOMC会议上开启缩表。

?2017年9月,如期缩表。2017年9月20日,美联储在FOMC会议中决定从10月开始启动缩表,从时点、到规模、到方式都基本没有预期差。在具体缩表方式上,如6月FOMC会议商给出的指引(Addendum to the Policy Normalization Principlesand Plans),10月份正式开始启动的缩表将是:1)被动(到期不再续作而非主动卖出)、2)定量(每个月缩表规模设置上限,初值每个月60亿美元国债和40亿美元MBS)、3)可预测(只有每三个月调整一次;分别增加6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直到12个月后每月缩减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为止,并保持不变)。

从市场预期变化看,同样参考纽约联储的调查,2017年3月美联储讨论缩表时,市场机构对年内缩表已有预期,但尚不充分;2017年6月美联储披露缩表方案时,市场机构对年内缩表的预期已经非常充分。因此,2017年缩表过程是基本符合预期。

从资产表现看,回顾2017年美联储从4月释放缩表信号到10月开始缩表的全过程,由于预期计入充分,缩表对资产价格冲击相对有限,反而更多受增长因素主导。2017年10月开始缩表后,2018年前三个季度美债利率上行,美股同样走高。

市场之所以能持续走高,除了预期充分外,当时盈利基本面在2017年底通过的特朗普税改推动下也持续上行,抵御了货币收紧和利率抬升的压力。即便是长端利率上行也可能更多与增长向好有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18年四季度增长见顶、市场大跌。

图表21:美联储上一轮加息及缩表期间的美债利率表现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2:美联储上一轮加息及缩表期间的股市表现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3:美联储上一轮加息及缩表期间的大宗商品表现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4:美联储上一轮加息及缩表期间的汇率表现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综合而言,通过对比2013年「减量恐慌」和2017年实际缩表,我们发现市场短期波动源于预期计入程度,一旦充分计入后,真实影响一开始未必很大。所以不论是减量、加息还是缩表,是否会造成利率的长端利率持续上行和市场下跌,还要更多看当时的基本面所处的环境。

2013年底减量、2014年底减量结束、2015年底首次加息、2016年再次开启加息、2017年底缩表,期间10年美债先上后下整体持平、美股市场在2015年811汇改、2015年底首次加息出现了两次相对较大的波动。

其实仔细看的话,不论是美债利率的走势还是当时首次加息后股市出现波动,都是由于基本面(美国和中国)都相对偏弱。但待美国和全球增长再度上行后,2017年开始持续加息到2017年底缩表,整体市场都依然呈上行态势,直到2018年初和2018年末加息到尾声,基本面彻底逆转后,美股市场最终逆转(《近期股债双杀的逻辑链条与可能演变》)。

四、未来可能路径:关注1月FOMC会议信号,若传递3月加息信号也将强化年内缩表预期;但后续政策路径也不宜线性外推

但不管如何,短期的预期变化对于利率和美股走势依然重要,而这又取决于美联储政策和信号的变化。据此,我们建议密切关注将于1月25~26日举行的1月FOMC会议。

由于1月到3月之间没有其他会议,因此如果3月果真如市场当前预期的要加息的话,1月会议就是最后一个正式信号的窗口,而如果届时传递3月加息信号,市场对于年内缩表的预期也会再度升温(参考2013年和2017年经验,传递信号到正式落地中间间隔2~3个季度),进而不排除进一步推升美债利率,并造成市场波动。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建议就直接线性外推后续的政策路径,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一开始的政策路径往往会过高(图表25),另一方面制约美联储「着急」收紧的通胀和供应链压力也可能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而出现改善迹象,正如最近一系列高频指标所体现的那样(图表26)。

图表25:回顾历史经验,已开始加息路径往往是被高估的,例如2013年减量开始时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6:往前看,制约美联储「着急」收紧的通胀和供应链压力也可能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而出现改善迹象

资料来源:Ourworldin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编辑/Ray

标签: 美联储 恐慌

猜你喜欢

微软Bing市场份额不增反降,谷歌搜索“一哥”位置

微软将ChatGPT集成进Bing,并在GPT-4的推动下拥有自己的生成搜索体验,可谓抢尽“搜索一哥”谷歌的...更多

2023-05-15 18:27:36

一图读懂 | 美股期权隐含波动率排行榜 (5.15)

隐含波动率(IV)是对一支股票年内价格变动的预估,反映投资者对未来价格波动程度的预期,是期权定...更多

2023-05-15 18:44:03

财报前夕,腾讯股价一度涨超4%,这次业绩将会有怎

在财报发布的前夕,腾讯结束了连续一个月的股价下行趋势,在5月15日一度涨超4%,说明市场对本次腾讯...更多

2023-05-15 18:28:01

【环球新视野】北水抢筹科网股!加仓腾讯近12亿港

2023年5月1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16 53亿港元。$腾讯控股(00700 HK)$、$美团-W(03690 HK)$、$中国海洋石油(00883 HK)$分更多

2023-05-15 17:40:54

巴菲特看好的日本股市,要创33年新高了 环球精选

坚实基本面推动日股上涨,同时外资流入和回购潮支撑日本股市情绪。“股神”又押对了?5月15日周一,...更多

2023-05-15 17:32:45

财报前瞻 | 获多名分析师看好,沃尔玛Q1业绩有

随着最新一轮财报季继续如火如荼地进行,本周零售行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其中,$沃尔玛(WMT US)$将于5月18日更多

2023-05-15 16:35:32

环球要闻:每日期权追踪 | 罕见认错!特斯拉召

编者按:《每日期权跟踪》紧跟期权市场,关注博弈动向,为牛友提供多维度机会参考,助力牛友掌握投...更多

2023-05-15 16:36:38

港市速睇 | 港股午后强劲拉升!三大指数齐涨超1

富途资讯5月15日消息,港股三大指数午后强势拉升,恒指一度收复2万点关口。最终,恒指、国指涨1 75%,科指更多

2023-05-15 16:44:40

易点云(02416.HK)今起招股,发售价每股10-12港元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更多

2023-05-15 16:43:09

每日快看:又一里程碑!港交所:“互换通”正式启

5月15日,港交所正式举行互换通上线仪式,香港政、经两界大佬齐聚金融大会堂,包括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更多

2023-05-15 1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