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追寻价值之路
作者:燕翔
驱动周期股股价上涨的逻辑,大体是两类,一类我们叫贝塔,主要是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企业盈利和股价上涨,另一类我们叫阿尔法,是除了商品价格波动以外的因素,推动企业盈利和股价上升,比如新产品新材料出现、个体企业市占率提高等等。相比于商品价格的贝塔逻辑,我们更喜欢阿尔法逻辑,因为前者是周期性的持续时间可能很短,而后者是趋势性的会有很强的持续性。
回顾过去几十年周期股的行情表现(包括A股和海外市场),我们大体上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和记忆,就是周期股行情刚开始的时候,基本都是商品价格上涨的贝塔逻辑,但是涨着涨着,最后都会演变为长期性的阿尔法逻辑,比如产能永远出不来、集中度提高「双寡头垄断」、资本开支减少周期股变成现金奶牛等等。
最后大家发现,在股价顶部的时候,市场讲的绝对都是阿尔法逻辑,因为此时贝塔逻辑已经不足以支持股价上涨了。但回过头再看,一旦商品价格下跌了或者只要不涨了,周期股的行情又基本结束了,最后发现这还是一个贝塔的逻辑。典型的案例像2021年初的面板行业行情,就发生在近期。
这其中有个很微妙的地方,就是从整体经济周期和商品价格走势的历史规律来看,每一轮经济周期中,商品价格的高点每每都晚于经济周期的高点出现,时间大概滞后半年到一年。比如,2007年那次全球经济高点出现在2007年底,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40美金是在2008年7月发生的。又比如,2009到2011年那次,经济复苏的高点大概在2010年年中,而多数商品价格的高点是出现在2011年年中。
在经济周期高点出现之后、商品价格高点出现之前的这段期间,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滞胀」时期,经济开始回落、通胀还在上升,80年代以后,这种场景也经常出现,只是时间一般不长,如前所述大概在半年到一年间。这个时间里,会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就是解释商品价格为什么还在上涨的逻辑,一定都是供给侧层面的、一定都是阿尔法,因为经济已经开始下行了,需求侧层面是找不到能够解释的理由的。但最后看,这无非就是一个商品价格高点滞后出现的现象而已。
因此,周期股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在高点去讲阿尔法的逻辑。
为什么高点讲阿尔法的逻辑非常可怕,一是股价本身都已经涨不少了,二是更重要的,从基本面来看,高点位置商品价格再进一步继续上行的空间和时间都非常有限,经济已经开始下行,时间不再是商品价格和周期股的朋友了。
去年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大约在年中的时候,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高点开始出现。因此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看多商品价格和周期股,因为此时时间是周期品的朋友,经济复苏上行有半年时间,商品价格高点至少还会滞后经济高点半年,我们有差不多至少一年的做多时间窗口。
但当下的情况则已经不一样了,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高点已经出现,经济增速进入到减速下行周期。由于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影响,今年以来以能源价格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再度大幅上涨。但市场都知道,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期,需求侧看时间并不是商品价格的朋友,而地缘事件冲击也毕竟是短期影响。故而光有短期商品价格上涨这个逻辑,对周期股投资来说,似乎不太够。
因此一个更强的阿尔法逻辑出现了,这就是传统化石能源由于长期资本支出不足,且叠加新能源转型过程中投资意愿降低,会导致供给无法扩大,从而造成能源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阿尔法逻辑?因为对周期股股票投资而言,这个逻辑并没有也不敢假设「能源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而是假设了「能源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盈利中枢提高估值抬升。
但问题是,即使「能源价格长期维持高位」成立,能源股股票是否会有超额收益呢?也就是说,如果后面能源价格走出了「厂」字型走势,能源股股票还能不能跑赢大盘?从历史经验来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从1970年至今5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去看能源价格和能源股票的走势关系(包括A股和美股),在能源价格不涨之后,无论能源价格是「厂」字型、还是「Λ」型,能源股股价都很难再有超额收益。比如美股能源板块在1970s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中的表现(参见图1)、在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前后(参见图2)、在2008年和2011年两次油价历史高位前后(参见图3),又比如A股煤炭价格与煤炭板块超额收益走势的对比(参见图4),都是类似的情况。
之所以能源价格一旦不涨之后,能源股股价就很难再有超额收益,这个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我相信,在长达50多年市场行情中,各种高点阿尔法的逻辑一定也不在少数。
因此说到底,我认为如果现在要看好能源股有超额收益,还是在押注「能源价格继续涨」(贝塔),而不是「能源价格长期维持高位」(阿尔法),但目前位置上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时间和空间恐怕都不太多了吧,毕竟现在是在高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编辑/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