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整合自《少数派投资》
熊市中,理性和真知灼见是稀缺的
熊市中,所有信息都被解读为坏消息,人们具有让事情去适应观点的倾向。建立在熊市特定环境下的经验,其实很可能只是解释市场是「有效」的伪经验,如果和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就会现原形,很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芒格认为,对投资人最重要的一个词是:理性!为什么理性最重要,而不是知识、智力、耐心等?芒格说:理性最重要。什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实事求是。而绝大部分人看世界,是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如果这样,就像通过变形的眼镜看这个世界,有多少知识、耐心都没有用。因为你看到的世界就是脱节的,没有理性的态度,其他都没有用。
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在大部分时候市场是极为有效的,以致于大多数人忽略了「大多数时候」和「任何时候」两者的区别。现实中市场确实在大多数时间是在合理位置附近波动,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市场却会出现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而这种情况所持续的时间,有时候并不短,以致于人们逐渐接受了当前的定价标准,把任何时候的定价都认为是合理的,甚至为了证明当前的定价是合理的,用各种理由来推翻已经被长期历史证明更有效的标准。
线性外推思维VS周期思维
道琼斯公司的创立者查尔斯·道意识到:「人们始终存在一种倾向,认为现有的条件是永久的」。事实上,标普500指数从1882年到1999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交替出现的「强」周期和「弱」周期,平均每个周期将近15年,弱周期和强周期的时间长到足以让我们相信:它们是准则。长期的急剧下跌,让最忠实的投资者也不免灰心丧气。
1975年之后的市场,「新的金融时代」「老规则不再适用」「美国应该把股票之死看作是一个几乎是永久性的条件」。到1982年的时候,股票如粪土,没有人愿意购买股票如今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在当时估值只有7-8倍。华尔街的古怪特征之一就是:买家对于便宜货避之不及。这个时候巴顿比格斯注意到:「从未在真正的牛市中管理过基金的年轻基金经理往往怀疑股票,最大可能的短期持有」。
一位1969年入行的财经记者在2001年获得了财经媒体奖,他回忆:长期来看,市场的估值中枢大概是15倍市盈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整体估值比这个水平低很多,但是买入股票之后就是不断的下跌,在那个时候买入股票需要真正的勇气。而在2001年,在持续时间最长的牛市中,置身股市之外需要勇气。
资深投资顾问麦嘉华,他的投资策略始终一样:进入一个情况看上去令人沮丧的地区,等待繁荣的到来,在繁荣变成泡沫之前脱身离去。他相信:更大的损害总是在牛市的最后阶段造成的。
人们习惯线性,可能是基于生活中的时间线索等很多事情是线性的,但是如果基于更长的时间而言,事物更多的是周期的,一个又一个的线性最终构成了更长的周期。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但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似乎并不多。更多的人似乎更愿意用过去一段时间的趋势来外推之后的情况,即所谓看着后视镜开车。上述独立而有见地的人总是相信前面那句话,相信均值回归,虽然这需要时间,不过这也正说明这种思维才是时间的朋友。
如此多的人总是盯着后视镜,总是线性外推,而不具有周期思维,不愿意相信内在价值和均值回归,原因可能在于对于内在价值缺少信仰,因此只能用市场价格的反馈作为自身判断对错的标准,而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伟大之处在于清晰明白的阐明了市场先生的概念:
「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于购买你的股票或者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的美好日子,这时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是这一重要概念将价格接受者和价值发现者完全区隔。
最后再重复一遍:长期而言,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编辑/y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