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向来有「各自为营」的传统,通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出现立场迥异的报告。近段时间,在摩根大通不同的策略师报告中,一些中国资产要么是「不可投资」,要么是敦促抄底积极买入。
虽然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团队有不同的观点并不罕见,但摩根大通这样不同团队在具体的投资问题上「争锋相怼」还是让人大开眼界。他们的客户,究竟该相信谁呢?
摩根大通策略师Alex Yao 在上周一对中国互联网股票非常激进的投资评级下调,让低迷的市场更加悲观。当时Alex Yao 这样写道:全球投资者正在经历一场地缘政治风险定价的「机制转变」,他建议其客户避开整个中概股板块,因为市场变得太不可预测。
随后,随着一些风险因素解除,中概股发起凌厉的反攻。本周二,阿里巴巴集团将回购规模提高至250亿美元,此前为150亿美元。在隔夜阿里美股下跌的情况下,阿里干挂本周二高开高走,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科技公司股价也得到提振。
Alex Yao 的观点变化几乎是史诗般的。例如,他为阿里巴巴设定的价格目标,从180美元降至65美元,意味着比目前的水平还低37%,几乎是全球机构公开评级中的最低价。当时,Alex Yao写到:随着风险管理成为全球投资者对其中国互联网投资战略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从6-12个月的角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缺乏吸引力,股价前景不可预测。鉴于近期缺乏估值支持,整个行业的抛售可能会继续,因此将28只股票评级下调至中性或减持。
然而,就在几天后,摩根大通驻纽约全球研究联席主管、广受关注的量化专家Marko Kolanovic发出了买入「受挫」股票的呼吁,包括中国、新兴市场、科技、生物科技和小盘股。Marko Kolanovi表示,「我们认为与中国有关的尾部风险不会实现。」
与此同时,更令人困惑的是,摩根大通股票策略团队对中国保持「增持」评级,称「越来越相信中国的宏观政策支点将产生强劲的GDP增长加速」,并认为「有意义的股票风险溢价已被定价」。
准确来讲,Marko Kolanovic 并没有特别提到对中国科技股和互联网相关股票的单独看法,但考虑到中国科技股和互联网公司的权重与地位,看多中国经济,就很难说不对科技与互联网板块有乐观立场。
除了在同一时期,摩根大通不同分析师打擂台,该行的观点拉长到一个月的时间维度,也是几经变化。
大约一个月前,摩根大通表示,看到了中国互联网股中的「明显商机」,这证实了价格走势趋势变化,如有任何迹象表明,随着该行业触底,就是买入中国互联网股的时候了。
编辑/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