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70年代,宏观「大滞胀」是市场挥之不去的时代阴霾,但彼时投资界却群星辈出、交出「大业绩」:1970-1976年,巴菲特、邓普顿和约翰涅夫分别跑赢大盘188%、88%、22%;1977-1981年,彼得林奇后来居上,跑赢大盘308%,巴菲特业绩也超出大盘204%。这些投资巨星究竟如何赢在1970s?对当下有哪些启示?本文集中对巴菲特和彼得林奇70年代的投资经历和案例进行梳理,争取为当下的「滞胀预期」磨平一些焦虑,增添一些启发。
三次宏观配置:1)滞胀时期,两人均买入原材料铝业公司。70年代美国历史工业高峰,原材料高度景气度。巴菲特大约8%仓位持有$凯撒铝业(KALU.US)$,盈利600%;1977年彼得林奇判断铝价拐点出现,抛成长买周期,加配$美国铝业公司(AA.US)$。
2)1977年,彼得林奇买入石油。70年代石油是最好赛道,但市场担心油价回落、经济衰退仅给予石油公司5-6倍估值,但实际油价和石油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彼得林奇买入优尼科石油和$Shell PLC(SHEL.US)$取得高额回报。
3)1981年,利率上行两人重仓押注大金融。80年代初利率飙升、经济衰退,股市盈利估值双杀。巴菲特重仓保险业;80年3月,彼得林奇25%仓位押注保险,下半年再转战区域中小银行。二人均取得高双位数收益。
四次经典择时:1)1969年,「收水」引发经济衰退,叠加市场估值极高,巴菲特暂时「退休」。类似30年代泡沫中期,联储收水对抗通胀,而标普500估值从低点8.9倍升至战后新高23.7倍。巴菲特几乎找不到估值小于10倍(占比仅3.8%,74年暴跌后占比73.7%)的烟蒂股机会,因此萌生退意。
2)1973年,巴菲特抄底华盛顿邮报,但未能躲过系统性杀估值。1973年极为动荡,石油危机导致「漂亮50」破灭,指数估值从20倍跌回10倍以内。巴菲特当时并非一帆风顺,抄底10-15倍「相对便宜」的华盛顿邮报,但估值继续跌到5倍上下,直到「持续现金回购+76年盈利拐点」获得巨额收益。
3)1977年,市场估值普遍较低,巴菲特、彼得林奇从容抄底。两次石油危机后,市场76%的公司估值在10倍以下。巴菲特抄底GEICO加大财务杠杆;彼得林奇上任后大举加仓股市:「3-6倍估值的好公司股票几乎不会亏损」。
4)1981年,彼得林奇下注利率回落,抄底国债和汽车。保罗沃尔克「休克疗法」市场恐慌,彼得林奇则认为长期利率将会回归正常水平,「一旦利率降低,持有股票和长期国债都将会大赚一把」,并用11%的资金抄底汽车股。
此外,邓普顿经历相似获益颇丰:1)投资风格从低估值转向成长型投资;2)70年代大滞胀格局判断精准,国别配置Allin日本,博取了最强贝塔。
历史照进当下,「赢在70s」有何启示:1)当宏观周期开始剧烈转动,重视贝塔的判断。波动渐弱的周期过去被市场忽视,如今则需要像彼时巴菲特、彼得林奇、邓普顿一样重新重视,防范系统性杀估值「黑天鹅」、把握底部机会。2)通胀环境下存在「杀估值」的可能,但穿越滞胀的还是成长。通胀传导下企业名义盈利高速增长,因此70年代投资大师普遍从低估值转向成长策略;低估值可以防御但不必迷信。3)不执拗于单一风格,周期、银行、成长跟随宏观轮动配置。70年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先后押注通胀和利率上行,配置原材料、石油、保险、银行 。宏观波动上升,更宜应时而动。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升级、海外加息超预期、疫情扩散超预期
编辑/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