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盘中,美元指数触及110,为2002年以来本轮高点。究竟本轮 「美元荒」的驱动因素是什么?9月后还有哪些可能加剧美元「稀缺性」的宏观变量?
(资料图)
从市场走势看,8月26日晚间鲍威尔在美联储年会上的讲话、就在实质意义上结束了7-8月间美元流动性和市场的「喘息窗口」。2021年来美元流动性总量收紧、结构极度分化,造成美元「易涨难跌」,甚至在一些经济体和细分领域「一票难求」。然而,9月后美元流动性收紧的节奏可能更快,具体看:
1. 联储9月后开始「真正缩表」
9月,美联储缩表速度按照既定的日程翻倍;同时,财政存款下降对美国基础货币的补充也将消退——美国基础货币增长及其GDP占比均将加速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市场认知中,美联储自6月以来在连续「缩表」,但真正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货币由于财政存款下降,7月是小幅回升的。
2. 美国经济动能转弱减少美元供给
美国贸易逆差可能收窄、减少对全球的美元输出。美国贸易逆差和全球美元流动性、尤其新兴市场资本流入正相关。高频数据显示,美国实物消费动能快速减弱,且制造业出现「被动累库」迹象。美国进口的领先指标、韩国出口、全球PMI等一系列数据都显示,美国进口需求减弱,逆差或将缩窄。
3. 能源短缺短期加剧美元局部「稀缺性」
近期,北溪一号断供风波再度推升欧洲天然气价格,并提醒市场能源供需的「脆弱性」。如果能源价格、尤其油价受供给冲击进一步上行,那么,美元在经济体间的分布将更不均衡,可能加剧结构性美元短缺。如此前分析的,目前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不排除冬天油价「最后一涨」,同时增强美元「最后一涨」的动力。
4. 关注短期「强能源-强美元-弱购买力」的负循环
全球美元计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继续下行,从目前的制造业周期走势判断,不能排除下半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量同比收缩的可能性。中国出口虽然韧性强,但恐难以「独善其身」。如果美元进一步升值,那么欧洲、日本、韩国等大国美元购买力(进口需求)将进一步下探。而新兴市场国家购买力的「消失」速度将成倍于OECD国家。虽然中美今年出口份额均上升,但如果全球贸易需求「缩量」压力加剧,中国出口可能也难以支撑上半年的增速。
美元走强将收紧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条件,加剧衰退风险。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可能顺势贬值。更重要的是,中国促内需,尤其放松相关政策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就会显得更紧迫。
风险提示:海外衰退幅度超预期,能源短缺加剧。
编辑/Corrine
港美股账上有闲钱,如何理财交易两不误?>>点击查看更多货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