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APL.US)$和$伯克希尔-B(BRK.B.US)$的三季度财报已经公布,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两家公司都在积极回购自家股票。
这两家公司的有力回购,实质上,从多重角度来说都是一大利好。尤其是伴随最近的美股行情,这种双重回购变得更加势如反风,两家公司的股东或因此受益,因为以这种方式返还资本比支付股息要好得多,是1+1>2的情况。
【资料图】
Q3回购了多少?
这两家公司近年来都在积极买入自己的股票。刚过去的2022Q3也不例外。两家公司在最新财报中都披露了持续的股票回购活动。
从伯克希尔先说起,公司Q3财报显示,季度内公司回购了价值10.5亿美元的股票,这也使得伯克希尔B类股数量从一年前的22.5亿股缩减至22亿股。此前的第一、二季度,伯克希尔分别回购了10亿美元和32亿美元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下旬飓风伊恩的影响下(保险承保损失),伯克希尔Q3营业利润仍同比增长20%,这说明公司有充足的“弹药”,未来可能继续回购。
苹果的情况非常类似。
在截至2022年9月的12个月里,苹果回购普通股的总额高达89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860亿美元,高出近35亿美元。
单独来看,作为永续复利的典型案例,伯克希尔和苹果在各自回购股票时已经足够有力。而作为苹果的股东,伯克希尔和苹果的共同回购是1+1>2的效果。
通过数学计算,当它们各自回购其1%的流通股时,股东的综合收益将超过2%。
伯克希尔:激进的“新兴”回购者
虽然巴菲特一直称赞回购的美妙,但伯克希尔在2018年才开启自己的“回购之路”。
有一种可能是,在2018年以前的市场有许多优秀的标的,伯克希尔可以将现金很好地配置,但近年来市场估值不断抬升,伯克希尔手持大量现金却没有更好的“去处”,进而选择回购自家股票。
但巴菲特自2018年后,就一直在大举回购,在2020年达到了近26亿美元的峰值。公司B类股从大概24.6亿股迅速下降至22亿股,在几年的时间里减少了10.6%的股票数量。
苹果:“老练”的回购者
反观苹果的回购历史就比伯克希尔长一些。
2013年,苹果的股票数量为270亿股,而现在只有161亿股,回购比例超过40%。
展望未来,正如苹果CFO Luca Maestri在Q3业绩会的问答环节中所评论的那样,回购没有放缓的迹象:
在现金部署方面,很明显,我们喜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考量对股东的资本回报计划。
自计划开始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过5,500亿美元的回购,平均回购价格为47美元。
苹果目前仍有净现金。我们一直都说希望在某个时候达到现金平衡。这些年来苹果的现金流一直非常强大,特别是去年......此前我提到,苹果有111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因此,我们将把这些资金用于回报投资者。
其实就是一句话——苹果拥有大把的钱,并会继续回购股票。
两家公司双重回购,会发挥多大的效力?
在看完它们各自的回购情况之后,让我们看看双重回购的强大效力。
其实巴菲特已经在2021年的致股东信中提到了这种回购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2016年末开始购买苹果股票,到2018年7月初,持有苹果股票略多于10亿股(经拆股调整)。我指的是伯克希尔普通账户中持有的投资,不包括后来出售的一笔非常小的单独管理的苹果股票。当我们在2018年年中完成增持时,伯克希尔的普通账户持有苹果5.2%的股份。
我们的持股成本是360亿美元。从那时起,我们都享受定期分红,平均下来每年大约7.75亿美元,而且在2020年,我们还通过减持一小部分头寸额外进账110亿美元。
虽然卖了一点点股票,但你猜怎么着?伯克希尔目前持有苹果5.4%的股份!这个持股比例增长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成本的,因为苹果公司不断回购股票,从而大大减少了流通股数量。
下图显示,假设伯克希尔和苹果继续以目前的回购速度再持续5年的估计:
对苹果来说,假设它将固定比例的经营性现金流(近年平均水平约78%)用于回购,假设公司营收以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平均回购价格相当于其经营现金的18.3倍,也就是其当前的TTM估值倍数。
对伯克希尔,假设是相同的,68%的现金进行回购,回购平均价格以8倍估值计算,且不对苹果股票进行主动增减持。
在这些假设下,苹果的流通股数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下降19.8%,伯克希尔下降11.6%。
将会得出——伯克希尔目前持有5.6%的苹果股票,这一比例会增至6.9%,而如前文提到的,苹果2021年的每0.1%收益就相当于1亿美元。此外,苹果的营收还会继续增长,这一数值大概率会超过1亿美元。
最后结论是,伯克希尔对苹果的持仓(即红字部分)将在5年内增长到惊人的124亿美元,与目前价值68亿美元的股份相比几乎翻倍!
这远远超过了它们的股票数的收缩,出现1+1>2的情况。
当然,这些测算是经过一定的假设,也有一定的风险:
伯克希尔对苹果的持仓量保持不变;伯克希尔自身账面价值(主要包括其股票投资组合)不变。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的是擦亮眼睛,理解其中的逻辑,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及投资决策。
编辑/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