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网
(资料图)
今年3月初,湖北平地一声雷,与东风汽车联手将缠绵了两个月、不温不火的汽车价格战推向高潮。原价20多万的雪铁龙C6降价至12万元后,从滞销摇身一变抢手货,全国各地不乏连夜坐火车奔赴湖北抢车的买车人,用于参观试驾的展车都被一抢而空。
据《深网》不完全统计,在清库存和抢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这场由特斯拉在年初开启,在3月被东风汽车引爆的汽车价格战,如今已有超40个汽车品牌参与应战,涉及车型从纯电到燃油车、价格区间从5万元至50万元,跨度极大,堪称史无前例。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深网》,长安汽车除了推出“长安百亿惠民购车季活动”,还组织了“宣誓大会”,宣称为了达成全年目标,要“想方设法多搞一次直播、多跑一次商圈、多做一次活动、多拉一个客户、多签一个订单、多抢一个市场,为长安汽车赢得更多销量”,全力以赴誓夺目标。
这场价格狂欢持续了半个月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情绪“降温”。买车的人从狂喜到怀疑:有的疑心“事出反常必有妖”,有的认为车企以前赚了“黑心钱”,本来车价就不应该那么高。
从业者和参与者从震惊到担忧:降价容易涨价难,疯狂降价的三月过后,车企该怎么活?
观望情绪甚嚣尘上。据车fans粗略快统,3月初车企整体进店(进门店看车的人数)环比2月份下滑严重,甚至比今年最低点——春节前的1月上旬还少。一位网友留言称,“不进店了,谁优惠9万买谁。”多位潜在购车者告诉《深网》他们选择持币观望的原因,是觉得“(价格)还会继续降。”
20年前吉利汽车针对夏利进行的价格战,一度打崩了夏利的价格体系。20年后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新旧交替之战,或许将令国内汽车市场格局重新洗牌。
燃油车企断臂求生:产能利用率80%以上的只有5家
如今动辄优惠5万至10万元的降价幅度,是因为车企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吗?其实不然。
虽然汽车是房子之外最贵的消费品类,约占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还多,但在国内与其他消费品类相比,汽车并不是一个高毛利行业。
毛利率是企业盈利的基础,毛利率越高说明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售价更高的产品。
《深网》统计,以2022年三季度为例,白酒龙头企业如茅台、泸州老窖毛利率能达到90%左右;美护空头企业如华熙生物、珀莱雅在70%左右;餐饮、饮料如海底捞、百事可乐能超50%。
但汽车行业中燃油车集团基本在15%左右,上汽及东风去年三季度毛利率甚至不满10%,新能源车企业毛利率相对较高,但也不超过30%,其中特斯拉为26%,比亚迪为19%。
这意味着,燃油车企业的此次价格战,可称之为断臂求生,断的是库存也是产能过剩。
据《深网》观察,燃油车在今时今刻选择降价“断臂求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需求不足;二是产能过剩。
从2018年中国新车销量2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开始,中国燃油车销量一直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为何燃油车企在今年开始着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能源汽车虽持续高速发展,但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新车销量的比例长期维持在5%以下,对燃油车并不构成太大威胁。
但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单月开始超过20%。业内向来认为,渗透率超20%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拐点。此外,这两年来新能源渗透率并没有在20%停滞不前,而是加快了渗透速度。
原工信部部长苗圩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很有可能超过30%,即年销900万辆,并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达到50%。
而汽车作为重资产行业,燃油车市场被新能源替代吞噬,意味着与燃油车相关的固定资产、产能、库存等等也都需要尽快向新能源完成转变。
“新能源汽车对于燃油车汽车完全是一个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车的产能过剩。”苗圩表示。
据电动汽车观察家统计,2022年汽车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相比2021年有所下降,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车企只有5家:比亚迪、东风本田、奇瑞汽车、广汽丰田、广汽本田。
新旧替换的过程中,淘汰在所难免。若汽车品牌出现破产、倒闭,也会影响到该品牌车主日后的维修和保养。
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近日发微博提醒,“这个时候购车一定要选择能长期发展的品牌。”
新能源车企抢江山:成本控制之战
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前,燃油车已经历过数次价格战。吉利、比亚迪、奇瑞等车企也曾经作为冲入汽车市场的“新势力”主动卷起价格战,并从厮杀中成功突围成为幸存者。比如1999年上市的吉利豪情,以与夏利相似的产品,对折的价格(5.8万元)抢占了市场。
换言之,每一次大型价格战背后总有成本控制相关的技术革新作为支撑。正如汽车博主@不是郑小康所说:大趋势之所以是大趋势,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最底层最本质的逻辑。
特斯拉能带头发起这轮“降价潮”,其底气便是成本控制。马斯克曾承认,“与其他汽车公司相比,特斯拉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垂直整合。”这种高度垂直整合能力,即为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
2022年中,特斯拉投资者关系主管Martin Viecha曾透露,通过不断优化设计,特斯拉的BOM成本(产品直接成本)已经从2017年的8.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8万元)降为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万元)。
今年3月2日,特斯拉相关负责人更是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透露,特斯拉的目标是将车辆的生产成本降低50%。
这一目标并非大话。去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称,特斯拉正在研制的4680电池能量是2170电池的5倍,车辆续航里程能提高16%,功率提升6倍,结合材料与车辆设计的改进,生产成本可降低54%。
对于特斯拉而言,降价是将因成本控制获得的、超行业水平的利润转化为销量。对于其他新能源车企而言,要想在价格上与特斯拉“血战到底”,则需要在保证产品力的前提下,走通自己的成本控制之法。
以今年1月第一波降价为例,特斯拉降价前卖一辆车能赚近7万元,降价后最少也有3万元的利润。而比亚迪在没有调价的情况下一辆车赚的钱不到1万元,蔚来、小鹏、理想更是处于卖车亏损的状态,去年三季度卖一辆车分别亏10万、8万、6万。
比亚迪在这场价格战中的主要优势是规模。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2月,比亚迪在国内销量超30万辆,以40.8%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规模是汽车行业摊薄成本,增加利润的利器。在比亚迪百万豪车品牌“仰望”以及瞄准40万-60万元价格区间的“F品牌”上市后,或将引起一波高端新能源品牌价格之战。
旧玩家守江山,新玩家打江山。这场新旧交替的革新之战,才刚刚开始。
编辑/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