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有消息称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即将赴美IPO,旋即,上市传闻就被其否认,称“没有上市计划”。
这是在2023年3月“阿里史上最大变革”——拆分为1+6+N、允许淘宝天猫之外的各大业务集团、公司独立上市之后,流出IPO传言的又一家实体。此前,云智能、菜鸟和盒马都有过上市传闻。
【资料图】
正如张勇在3月变革中发布的公开信《唯有自我变革,才能开创未来》中所言,“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为时不过1月多,已经有近半集团传出了独立IPO的消息。
尽管上市的消息被迅速否认,但国际数字商业阿里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一举一动都颇为值得关注。在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增速达到了18%,要知道,同期中国商业的增速仅有1%;对于阿里来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地位重要,在整体营收贡献上达到了8%左右,和智能云板块相同。
早在阿里“1+6+N”改革之前,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旗下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就多次传出独立融资上市的消息。这次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吹出上市风声之后,阿里的股价随即盘前涨超5%。
不论IPO传闻是空穴来风还是投石问路,都到了该认真研究这个阿里“出海全家桶”的时候。
“阿里出海全家桶”
在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业务版图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做外贸、跨境的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以及势头正猛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
其中,阿里巴巴国际站成立于1999年,甚至早于淘宝网,也是阿里的第一个业务。它是一个B2B电商平台,也就是做批发的。现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B2B跨境电商平台。
速卖通(AliExpress)正式创立于2010年,类似“全球版淘宝”,通过支付宝国际账户进行交易,商家和企业都可以成为卖家,向全球用户卖货。目前,速卖通是国内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国际站+速卖通构成了阿里巴巴出海的基本盘,至今仍是国内商家做跨境外贸的商业基础设施之一。但由于其对外+To B的属性,相比淘宝、天猫、1688的鼎鼎大名,国内普通用户所知、所用甚少。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开始收购或者自建电商平台,东南亚的“淘宝”Lazada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个,业务覆盖越南、泰国、马拉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六国,也是阿里能够和Shopee等海外电商平台正面抗衡的最大倚仗。
2016年,阿里获得了Lazada的控股权。直到最近阿里“1+6+N”改革之后,仍一直在为Lazada注入资金。比如近日,Lazada向新加坡会计和企业管制局(ACRA)提交的信息显示,阿里巴巴向Lazada提供了获得3.53亿美元的注资。而从2016年开始,阿里总计向Lazada投入了56亿美元。
不断融资的背后,是阿里和Shopee围绕东南亚市场进行的长达数年的争夺。2019年前后开始,Shopee在东南亚加快攻城略地,到了2021年一度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购物App,势头相当凶猛,一度超过了Lazada。
现在看来,阿里的应对之道主要有两种,一是注资拼血条长度,在蒋凡负责国际业务之后的2022年,投资Lazada16亿美元。相比之下,2018年后,彭蕾等Lazada前负责人主导的三年期间,阿里并未再对Lazada进行投资。
二是换人:2022年初,蒋凡接任包括Lazada在内的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负责人,选择了更多出身东南亚的本地化负责人。比如Lazada现任CEO董铮,就是长期植根东南亚的管理人员;2022年更换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负责人,也是在当地根基深厚。
2022年,Lazada还曾传出融资10亿美元IPO的消息。但受限于市场变化、估值未及预期,这次独立IPO从此没有下文。2022年9月的一次论坛上,董铮就表示,现阶段Lazada没有一个针对上市的具体时间表。
尽管Lazada没能独立上市,但在“1+6+N”的格局之下,跟随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上市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业务并不只这些,除此之外,还有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和南亚的电商平台“Daraz”。其中,阿里在2018年获得控制权的Trendyol,是土耳其和中东北非最大、增速最高的电商平台之一;同样在2018年,阿里全面收购了Daraz,它是南亚地区领先的电商平台之一,一样地增速惊人,活跃购物者从收购时300万激增至目前的1500多万。
除了收购,阿里巴巴也有自建的“海外版淘宝”,比如在西班牙推出的电商平台“Miravia”,瞄准欧洲的中高端消费者,近期的表现超出预期。
国际数字商业,阿里的“全村希望”?
在这些购物平台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淘宝在中国走过的路和影子。在国内曾经实现的高增长,阿里有野心,要在同样人口密集、经济有一定潜力的境外“复现”一遍。
相比竞争日益激烈、增速一度放缓到1%的国内电商市场,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会是阿里的“全村希望”吗?
我们的结论是,出海业务是阿里的未来方向之一,但要更加重视利润,不能为了营收增长而增长。
先说为什么出海在未来对于阿里的持续增长很重要。阿里巴巴最近一期、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国际商业部分收入同比增长18%,其中的国际零售收入增长了26%,接连超出市场预期。
而在国内,互联网流量和用户规模早已见顶,叠加其他几大电商平台日益凶猛的分食,不论用户规模还是GMV,阿里巴巴想要在国内继续获得高速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在境外市场的情况则不同,在全球经济整体危机重重的背景下,海外用户对于电商购物的需求不减反增,且有庞大的人口和互联网红利。仅看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普遍选择的东南亚一地,人口就相当于半个中国,互联网覆盖率也相当高,预计在2025年,电商GMV将突破3000亿美元。
在这个背景下,近期不仅是Lazada、Trendyol和Daraz等电商平台,速卖通也在近期获得了比较高速的增长,2023年3月全平台订单增长超过50%。对于陷入增长瓶颈期的电商平台,在境外能找到更多机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出海业务仍然处于战略亏损的状态。比如,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末,Lazada每单仍未实现盈利。
整体上看,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板块的利润持续为负,且在近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2021年到2022年,就从7亿美元扩大到14.18亿美元。
尽管这种亏损可以用“战略性亏损”来解释,将其归结为市场推广、用户促活费用的增长,但仍然难以逃脱“烧钱换增长”的评判。
因此,阿里巴巴的国际化业务可能是“全村希望”,但有利润的增长,才是国际经济整体低迷背景下的出海企业,应当着力追求的方向。
好在最近的2022年第四季度,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经调整亏损出现收窄,为7.6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亏损29.17亿元,成绩好看了许多。
马老师+蒋凡,阿里能否加速国际化
在张勇宣布“1+6+N”变革的同时,也公布了各大集团负责人的名单。其中,国际数字商业负责人是蒋凡,就是那个亲历并主导了淘宝的移动化、内容化升级,一度被外界视为阿里“接班人”的80后年轻人。
这没有引起任何意外,早在2022年初,蒋凡就出任阿里海外数字商业的负责人。更早的2021年12月,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化战略,阿里的海外业务进行了一次打包,将速卖通(AliExpress)、国际贸易(ICBU)、Lazada等海外电商平台整合,形成了“海外数字商业板块”。
负责阿里出海业务之后,蒋凡在东南亚等地进行了用户和市场调研,也换上了本地出身的新的管理团队。和Shopee等出海新巨头的争夺,阿里还有得打。
现在,回国之后的马老师,也将很有可能进一步利用影响力,一起加码国际化业务。最近,创投媒体EqualOcean就披露,马老师将赴巴西考察,帮助阿里的国际业务在巴西更好地落地。
巴西也是中国相当多互联网公司出海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阿里的速卖通就在巴西排名靠前,不仅有中国的跨境卖家,也有巴西本土的卖家入驻。
马老师的影响力,在海外的电商江湖也颇有“大佬”买账。比如在泰国,马老师的朋友圈里就有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泰国首富。他们在2023年1月频繁见面。此前不久,阿里巴巴在泰国共建了“eWTP”数字自贸区平台。
因此,马老师的影响力,将有助于阿里在巴西等海外市场更好地走出去,有望推动阿里国际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云计算、全球化、消费”,这是张勇为阿里巴巴规划的三大主线任务。有马老师的压阵,这一战略进程也有望得到加速。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同样没必要对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过度解读。比如此前“阿里巴巴全球总部搬到新加坡”的传言,很快就被辟谣。
阿里巴巴的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很多重要节点值得期待,比如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IPO将是一个里程碑。但阿里巴巴仍然是一个根植于中国的企业,对比其国内外业务的营收就会发现,相比亚马逊,阿里的国际化道路仍然很漫长。
可以预见,这个漫长的过程也会相当曲折。就在2023年初,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一部分、主打南亚市场的Daraz就宣布裁员11%,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地区经济不景气时期。用“道阻且长”来形容蒋凡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这条路,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