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供给侧改革在最近被热议,并常与供给学派经济学相比,我们有必要回顾供给学派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厘清相关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争议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研究周期与增长问题,关注的是产出、就业与通胀等经济总量。因为与政策及各方利益息息相关,宏观经济学始终充满争议。对此,增长模型的创立者索罗是这样总结的:宏观经济学很复杂;宏观经济学背后有很多筹码;宏观经济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多既得利益,宏观经济学每天都在影响政策。
宏观经济学在近8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凯恩斯的“革命”、货币主义的“反革命”、新新古典综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凯恩斯的回归,以及随后的再反思。
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源于凯恩斯。为解释大萧条,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调节周期。这与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思想相悖,因此被称为凯恩斯革命(Revolution),并引发了著名的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结果凯恩斯大获全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决策机构里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改变了这一切,并导致凯恩斯主义被抛弃。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及供给学派等因此得以发展,并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计量模型没有考虑到人对政策的理性预期,从而犯有根本性错误。卢卡斯的理性预期模型则从人的偏好出发并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被认为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Counter Revolution)。
但是凯恩斯主义者发展出了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工资与价格粘性来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与新古典学派抗衡。这就是著名的“咸水”(哈佛大学与MIT)与“淡水”(芝加哥大学)之争。
随后的新新古典综合(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则将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结合,既使用了新古典学派的动态一般均衡,又综合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摩擦。它是当今美联储等机构制定政策的依据。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凯恩斯主义重新流行,但经济增长的长期疲弱也让大家再次反思,非主流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设也得到了更多重视。
供给学派的实质
……
供给学派发展的土壤
……如何评价供给学派
……(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6年第1期)
作者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